我喜欢木工,里面的乐趣太大,不仅仅是让一堆烂木头,最后变成一个个精美实用的家什,甚至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做木工并不是有力气就可以,这里面特别考验一个人的美学基础。一个手艺高超的木匠,做出来的家具,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甚至就是一件艺术品。明清家具为什么那么值钱?除了木料的珍贵之外,家具本身内在的艺术价值,以及年代久远,流传稀少,共同构成了高不可攀的天价。
著名的学者、玩家、明清家具收藏家王世襄先生,钟爱明清家具,没事儿就骑个自行车在北京小胡同乱窜,有一次,他在北京通州鼓楼北小巷一个老太太家看到一对杌凳。这是明朝留下来的,无束腰,直根,四足外圆内方,用材粗硕,十分简练朴质,他看了以后非常喜欢。老太太要价20元,王世襄马上掏钱,老太太见他没还价,马上改了口不卖了。两天以后,王世襄路过东四的挂货铺,看见打小鼓的王四坐在这对杌凳上,觉得这回再不能让这对杌凳“跑”了。可那天他恰恰忘带钱包了,王四要价40元,他连定钱也拿不出来。等他带着钱回到挂货铺,杌凳却已经被红桥的梁家买走了。于是,王世襄跑到梁家,想把这对杌凳买回来。谁知梁家兄弟就是不卖。王世襄锲而不舍,一次不行,两次,隔三岔五到梁家买这对杌凳。为了买到手,他不断地加价,历时一年,他跑了二三十次,最后花了400块钱,才从梁氏兄弟手里把它买下来,这价钱正好是当初通州老太太要价的20倍。今天,老先生对这对杌凳当然格外看重,当初买回去又重新拾掇了一番,其图片收录到他的《明式家具珍赏》中。
我在网上看到许多木工视频,估计都是东南亚的,那里木头特别多,而且都是巨大的圆木,这些木器加工厂里面机械齐全,绝大部分工序都是由机器完成的,最后工人只是需要把这些零件组装粘合起来。但看到最后,给人的感觉却十分不好,真是可惜了那些木头了,那么好的木头做出来的成品却是那么的难看,许多连接处都是钉子木匠的做法,但也只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就喜欢那个样式,咱也不能强加于人。
我做过许多木器,大到板式的大衣柜、玩具柜,小到书桌、方凳、小板凳等实用器型,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的满足和享受。去年做了四个王世襄款富贵凳,我觉得是我做的大大小小的成品里面,最为精致复杂的作品,敦实可靠,古朴耐看,不敢说坐100年,坐几十年没有问题。
本来做完这四个富贵凳以后,想就此歇手,因分年龄不饶人,做木工活时间长一点,腰酸背痛,很长时间都恢复不过来。
前一段时间一个伙计让我给他做一个小案板,专门切菜的那种。我只能接受,我这个人还是干什么事情都要精益求精,做这个小案板儿虽然也不过用了两三天时间(每天只干一个多小时),但确实把我累了个够呛,半个月才缓过劲来。
前几天一个还上着班的工友借我的刨子,说修改一个案板,三两天后来还刨子,顺便把他修理的案板也拿过来了,我一看狗啃的一样,而且中间薄,两头厚。我也是服了,怎么办?这明摆着是让你给他刨平嘛,没办法,留下吧。又用了三天, 每天干一个小时,整好了,还是秉承一贯的思路,我做的东西,必须精益求精。
今天又下了一堆料,准备做一个浴凳,年纪大了,洗澡时必须有一个凳子坐下。年轻的时候,洗澡时脚抬起来架到另一条腿的膝盖上搓,现在不敢做这样的危险动作了,有一个浴凳还是方便安全多了。
这样的浴凳高的矮的,我做了四五个了,今天做一个略高一点儿的。驾轻就熟,一个多小时下好了料,粗刨一遍。明天划线开榫掏卯,每天干一个小时,计划四五天后完工。
一种爱好,想彻底放弃,看来还是不行,做慢一点儿,每次干活儿的时间短一点儿,这种乐趣还可以继续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