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者的画像
讨好者通常是身边最友善、最贴心、最慷慨的人,他们温柔体贴,想尽办法向周围人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往往极具人气,受到众人的喜欢。他们也尤其擅长与人合作,通常是最佳战友、完美职员。
然而,这是在别人眼里。
他们内心之中,却可能惶恐不安。
因为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往往无法做真实的自己,没有时间追求自己的梦想。
因为害怕让别人失望,时常感觉紧张和恐惧。
讨好者与“社畜”还不一样。“社畜”是为了保住工作,而往往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工作、应酬;而讨好者则是出于心理上的恐惧,而表现出的顺从。
重塑观念
讨好者之所以会害怕遭人议论或让人失望,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他们自己的观念(或想象)——如果我不满足别人的意愿或期望,别人就不会喜欢我或接纳我。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
ABC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问题(A)会做出何种反应(C),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A),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
A(Activating events)-B(Beliefs)-C(Consequences)
诱发刺激(A)—信念反应(B)—行动结果(C)
讨好者脑海中便有这样的反应:
别人的请求(A)→如果我不答应或做不好,他们就不会喜欢我,我可能会让他们失望或失去他们的友谊(B)→不敢拒绝、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把自己的需求至于次要位置(C)
讨好者的破局之道,就是要从打破这根深蒂固的信念开始。
破局之道
1、拒绝≠失望
如果你内心深处相信别人会因为你拒绝他们而对你评头论足或不喜欢你,那么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我可以有我自己的观点,别人赞同与否无所谓,他们不同意并不表示他们不喜欢我。”同样的,如果你担心别人对你失望,你可以告诉自己:“无论谁,都不会因为我设定界限而对我失望。”
其实,有时你不必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实际上旁人可能很少在意你,就像你也不会因为被别人拒绝一次,就耿耿于怀,将他拉入“黑名单”。
2、模仿与行动
练习说“不”,对于讨好者来说,并不容易。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观察别人是如何说“不”的。
相信你肯定也有过请求被拒绝的经历,回想一下,那时别人是如何拒绝你的,将场景在脑海中再现出来。再试着转换角色,想象一下,当时是自己说出了拒绝的话。
平时可以准备几套话术,用来应对不同的场景,比如
“不好意思,我也很想帮忙,只是我自己的工作还没做完,暂时帮不了你。”
“对不起,这项任务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或这项任务应该是XX部门应该做的),我也帮不上忙。”
想要打破舒适圈,唯有鼓起勇气,多加练习,别无他法。
3、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
讨好者往往将精力过多的放于他人的需求之上,疲于满足“如何不让他人失望”,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需求。
首先,你需要知道“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帮助他人”,就像在飞机上戴呼吸面罩,乘客必须先为自己戴上面罩后,再帮别人戴。否则,长久的积压的情绪,可能会以难以预想的方式爆发。
练习关照自己的内心,花些时间在自己的目标、梦想和重要的事上。在你的日程表上划出专属自己的时间,刚开始你可能需要一点点来,其他人也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但请牢记,当你关心自己的需求时,你也是在为别人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