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天,小区最大的新闻,就是三期一个十岁小女孩跳楼身亡的事件。
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十岁,甚至谈不上如花的年龄,用花骨朵儿来形容好像更贴切一点
听了以后实在让人非常痛心;
从三十二楼的楼顶一跃而下,跳得是如此绝决,生命就像流星一样划破天际,
她说:我要去做天使,可以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以后就没有烦恼了;
这是她跟一起上楼顶的同学诀别的一句话;
她本意是想和同学一起去做天使,这样她可能就不会孤单了。
而现在,她们只能阴阳两隔,各自活在现实和虚无的世界里 。
是什么让她不能承受这生命之重呢?
原来只是因为在外玩得晚了一些,怕回家挨妈妈的责骂和惩罚;
原来只是因为她很妒忌弟弟,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妈妈同样的爱和关心;
原来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妈妈永远想念她
……,
孩子的要求是那么的简单,孩子的内心世界又是那么的纯粹。
然而,
留给父母的却是一场声嘶力竭,撕心裂肺的呼喊,
还有一辈子刻骨铭心的痛。
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旁观者和群友开始评论
有人说孩子心理素质太薄弱了,
抗挫折和承受能力差,受不了一点委屈;
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好管,是来骗父母气力的,带这么大不容易,这种孩子就是来讨债的!
面对这样的家庭悲剧,我们肯定不想重演;
面对这样的奇谈怪论,我更不敢苟同!
所以,我更想从孩子,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来反思;
孩子在童年的时候追求的就是两件事,第一个就是归属感,归属感就是我知道有人爱我,我的爸爸妈妈是肯定无条件喜欢我的;第二个就是价值感,就是我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觉得我是有价值的。这两种感受是孩子最重要的。而如果他感受不到归属感,也感受不到自己独特的价值的时候,他就会丧失信心,出现行为的失当,包括但不限于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等行为。从这件事件来看,这二样重要的感觉,孩子是缺失的。
一,父母偏心,比不爱更伤人
在《少年说》的天台上,有位孩子向父母坦露了自己的心声:
“妈妈给我生了个弟弟,大家都来恭喜我,我脸上虽笑着,可心里却不平衡,我担心弟弟的出生,会夺走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一个二孩家庭,大孩子是幸福的,他们有幸独占父母一段时间;大孩子又是“不幸” 的,他们会强烈地体验到丧失。虽然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别强,但是孩子的解读能力特别差。通过行动表现内心的感受,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处理强烈的内心冲突的大孩子,那是最直接的方式。
二,孩子犯了错,需要的是指正而不是指责。
这件事件中,孩子犯错就要被指责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常态,然而,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非失当行为)。我们应该把孩子的每一次错误当作他学习的机会,因为每一次犯错有两种好处,第一是加强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第二是让孩子学到经验,吃一堑长一智。
两个孩子的家庭,要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往往更多;只有父母学会对孩子平等,尊重,宽容 和接纳,温柔而坚定,才可能收获双倍的甜蜜和幸福。
曾经,一位小学校长把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比作一艘船上的二把桨,我觉得非常贴切。家长和学校关注孩子的侧重点有些相同,也有些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双方一起密切合作,由学校制定教育纲目和价值体系(包括生命教育),家长在家里实践配合,家校互联,信息共享;共同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环境,培育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和加强孩子情感的安全程度,给予孩子一个足够的方向的力,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十岁的小女孩让我想起火爆全网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
幸福的孩子都相似,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和谐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有爱有价值感的人。
愿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最后我想引用三毛写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里的一段话,送给这位十岁的小女孩,愿她在天堂里,做一个自由飞翔,无忧无虑的小天使:
“我没有选择地做了暂时的不死鸟,虽然我的翅膀断了,羽毛脱了。我已没有另一半可以比翼,可是那颗碎成片片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宝,再痛,再伤,只要他们不肯我死去,我便也不再有放弃他们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