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回娘家那首歌,主体是外嫁的女儿,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妈妈背着娃步行去找妈妈的父母,是亲情的演绎。整首歌是又欢喜又开心的。
上次听的那首儿歌,主体是娃娃。骑马去,证明比较远,条件还可以,是抵达后的欢喜,是外公外婆杀鸡宰鹅留饭,是小娃娃眼睛亮亮跟妈妈说,哎,外婆杀鸡了,我想吃外婆做的好吃的,我们再玩一会儿再一会儿吧,我喜欢外婆家,等等,跟父母撒娇,长辈笑嘻嘻说奈不何娃娃就留下吃饭:看着亲长慈爱幼儿孺慕,身处其中的女儿感受到暖暖融融的,既有父母对自己的爱,也有孩子对自己父母的依恋。
但是,把“要”和“不”换了位置,场景就大不同了。
《马马嘟嘟骑》的歌词如下:
马马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嘎嘎不杀鸡呀,娃娃我要回去。嘎嘎不杀鹅,娃娃我要过河,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嘎嘎不杀鸡呀,娃娃我要回去。嘎嘎不杀鹅,娃娃我要过河,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驾驾。嘎嘎不杀鸡呀,娃娃我要回去。嘎嘎不杀鹅,娃娃我要过河。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驾驾。嘎嘎不杀鸡呀,娃娃我要回去。嘎嘎不杀鹅,嘎公带我骑摩托。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歌词里把要杀鸡和不回去,改成不杀鸡,要回去,不杀鹅,要过河。
一下子就变成孩子闹闹腾腾,要吃鸡又要杀了鹅,也就是个小号的鬼子进村,还有个骑摩托,嗯,挺现代,既嫌贫又贪还霸蛮,人讨鬼嫌。
大概率,词作者是单身而且厌恶儿童,何必呢,特特写首歌丑化。
只是可惜了,外婆外公的一片心:女儿当家作主,已经是人家堂客,带娃娃回来,一顿饭总招待得起的。
哎!
马马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嘎嘎要杀鸡呀,娃娃我不回去。嘎嘎要杀鹅,娃娃我不过河,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嘎嘎要杀鸡呀,娃娃我不回去。嘎嘎要杀鹅,娃娃我不过河,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驾驾。嘎嘎要杀鸡呀,娃娃我不回去。嘎嘎要杀鹅,娃娃我不过河。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马马嘟嘟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驾驾。嘎嘎要杀鸡呀,娃娃我不回去。嘎嘎要杀鹅,嘎公带我骑摩托。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嘎嘎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