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魏惠王以朝见天子为名,率一众小弟浩浩荡荡直奔西方的秦国,并围攻了秦国的上郡和定阳。
危机时刻,商鞅挺身而出,他自告奋勇出使魏国,要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魏惠王放弃攻秦。
可以说,商鞅此次出使魏国,早就想好了应对策略,他已成竹在胸。因为商鞅深知魏惠王的秉性,想要搞定魏惠王就得投其所好。
于是,见到魏惠王后,商鞅立马显示了一副崇拜的表情,并开始了他的表演。他不断地吹捧魏惠王的丰功伟绩,然后又忽悠魏惠王怂恿其称王,之后又挑拨魏国与齐楚的关系,并声称秦国永远都是魏国坚强的后盾,只要搞定齐楚,魏惠王就真正成为主宰天下的人。
按理说,商鞅的意图非常明显,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被“王”蒙蔽了双耳的魏惠王愣是没听出来,反而是被商鞅的一席话说得飘飘然,忘乎所以了,因此也忘了他的初心,而这场轰轰烈烈的伐秦之战,便在魏惠王的黄粱美梦中戛然而止。
正如商鞅所设想的,魏惠王果真就着了他的道,被他带了节奏,而魏惠王接下来的操作,完全印证了商鞅的预料,并按照他的计划一步步实施,此时的魏惠王已被商鞅完全掌控且被拿捏的死死的。
果然,没过多久,魏惠王还真给自己封了王,正式称为“夏王”,并依照天子的体制,大建宫室,制作华丽的服饰与七星之旗,俨然摆出天子的做派,居然真将自己视为天下共主了。
同年,即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在逢泽会盟,秦国则派出代表公子少官出席,以此向魏惠王表示秦国的诚意。对此,魏惠王非常高兴。
不过,为了表示对周天子的敬意,魏惠王还是率领众诸侯朝见天子,历史上把这次诸侯峰会称为“逢泽之会”。
商鞅只是略施小计,便化解了秦国的危机,足见商鞅的睿智和高明之处。
然而当年魏惠王没有听公叔痤的劝谏,放走商鞅,导致这样的奇才流入秦国,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是因为魏惠王在人才管理上的失误,让秦国得到了商鞅这个“宝贝”,加速了秦国的崛起,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从而也让魏国的命运被迫改写。
商鞅以尊魏惠王为王,并建议其联合秦、燕以攻伐齐、楚的策略,成功的使魏、秦之间的矛盾得以转移,让魏国进攻的矛头,从秦转变为齐楚。不仅解除了秦国面对的战争危机,同时又制造了魏国与赵、韩两国的决裂。而称王的举动,直接将魏惠王推向风口浪尖。
表面上看,魏惠王在逢泽之会高高在上、出尽风头、风光无限,然而这风光的背后,却一是言难尽。
除了秦国派代表来参加大会外,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并没有派代表出席会议,燕国也没有派代表,连魏国刚刚收服的小弟赵国、韩国也没有出席,这叫魏惠王情何以堪?
既然做小弟的不给大哥面子,那么大哥就让你好看。
那么,接下来魏国又开始了怎样奇葩操作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