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明上河图”,那是如雷贯耳: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国宝级文物,于北宋宋徽宗时期由画家张择端完成,是张画师仅见的存世精品!
在画中,人物有贩夫走卒、卖弄戏法者、化缘的僧侣、算命神仙、郎中、客栈老板、教书匠、铁工、读书人等。或去往扫墓或扫墓结束返回,或呦喝叫卖,或围观听书,或大口喝酒,或呼呼大睡……
除了形象生动的各色人物,还有缓缓前进的车马轿子、满载商品的骆驼队、酒肆阁楼林立的街道、热闹喧嚣的市场和汴河两岸紧张有序的漕运……极尽展示着当时的民俗民风、社会管理制度和繁荣盛景。
可是,就在这幅名画画完后不久,金国来犯,北宋都城汴京沦陷,宋帝被俘,名画流落。此时,众人才猛然惊醒:在“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荣下,竟隐着作者张择端心中对时局的忧虑,藏着北宋皇朝衰败的迹象和征兆。
在清明上河图中,除了看到繁荣景象,还有船桥相撞、惊马闯市、官员争道、酒患成灾以及和尚道士作秀等街头弊病,更重要的是“城防松懈”、“军力懈怠”等防御力的松懈,其直接地导致了后来金、辽、西夏等过间谍刺客潜入汴京、金兵进犯能够长驱而入、直捣都城皇宫等不可挽回后果。
在冶文彪的一系列以北宋为历史背景的悬疑推理书——《清明上河图密码》六部书中,更是淋漓尽致、了然截然地写出了宋徽宗时期的社会危机,包括民生危机、经济危机以及军事危机。
-01- “教主道君皇帝”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肆营建宫观并设立道官二十六阶,天下道士闻之,竞相涌入京城,以奉皇帝而谋官职钱财。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第一部的开篇中,“一辆客船正在慢慢靠近汴桥,然而船的桅杆还未放下,即将发生“船桥相撞”,船上的旅客惊慌失措。有人抱着孩子爬上顶棚篷呼喊救命,船上突起烟火,另一只船将要撞上,有白衣道士做“法”,在水面顺流而行,众人惊呼神仙。”
暗讽宋徽宗,并似乎给予警示:“待烟雾消散,神仙不见,一只船消失,竟有25具尸体躺于船上……”
-02- 新法旧法党派争斗“后遗症”
不仅如此,当时还处于新法旧法党派争斗时期,天下士子各执己见,且候补进士前途惨淡,竟衍生出士子相互攻讦、谋杀之案。
“东水八子”名为理念之争,实为利益之争,在殿试即将举行之时,为让对手错过殿试时间,竟伪造对手爱慕之人的信,诱使其远赴一个正在铺设的“惊天杀局”,致其余死地。
葛家男子为除掉竞争对手何浣,同接脚夫一道导演了“变身案”,酿成“一女三夫”。
“进士”曹喜、董谦、侯伦三人,由于职位尚无,候补多年,为获得一个缺位,有人将亲妹送予他人,有人与“杀局”制造者合谋,又制造出“无头尸案”,诞生局中局,牵一而发动全身。
-03- 轻军事,无城防
宋徽宗时期不重视武力,养兵而不练兵,士兵懈怠,战斗力急速下降,关口无人把守,城防如无物。
在对比了宋明清三版的“清明上河图”之后,发现在张择端画笔之下,宋版无城防,也无军队习武,且士兵喝酒成性。
而在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中,金、辽、西夏等国间谍刺客遍布汴京城,佯装成普通百姓,藏身于酒肆阁楼中,搅动着宋朝的国运,拉开了宋帝国覆灭的序幕。
更讽刺的是,一个练过武功的士子竟被普通人两三招杀死,何其可笑?何其可悲?
明版《清明上河图》城防练兵
诚然,宋徽宗时期,北宋经济极度繁荣,俨然世界大国。但徽宗本人昏聩,任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等把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导致方腊、宋江揭竿而起,而金、辽、西夏和高丽等国虎视眈眈,在这内外夹击之下,北宋将如何应对?
显然,张择端受限于当时局势,“清明上河图”未能清楚详细道来,而这未说完的,就让《清明上河图密码》来揭开北宋繁荣背后的衰败之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