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赢得”孩子
1、区分“赢了”孩子—“赢得”孩子
“赢了”孩子: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
“赢得”孩子: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可以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2、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a. 表达处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b.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c.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d.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3、跟孩子交流的态度
a. 积极的态度:友善、关心、理解、尊重、鼓励,积极态度让孩子自信、愿意合作;
b. 消极的态度:指责、羞辱、说教、惩罚,营造疏远和敌意的氛围,导致孩子不合作,并且伤害孩子。
二、自尊
1、区别“自尊”和“他尊”
“他尊”: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对错,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导致“他尊”的原因:父母、老师赞扬、奖励孩子等。
“自尊”: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不因别人的评价而改变,不依赖别人的赞扬和观点。
三、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
1、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
2、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
3、不要“告诉”,要以一种引导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向孩子“提问”。
四、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把不良行为看作是孩子们的“求存模式”;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他们希望获得归属,但却不懂如何表达,即产生不恰当行为。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当孩子行为不当时:
a. 请将其看成一个密码,去探索孩子隐含的想法,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b. 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归属感但不知如何表达的孩子;
c. 审视是否你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a. 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一方面停止帮孩子完成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教孩子为培养好的品格而学习社会和人生技能。
b. 邀请孩子参与和分担家庭和学校的任务,会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教给孩子们人生技能,让他们体验到社会责任感。
6、平等:所有人对“尊严”和“尊重”都有同等的要求。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要有勇气面对“不完美”;我们自己要学会、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作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
矫正错误的三个R:
a. 承认-“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b. 和好-“我向你道歉。”
c. 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爱时,不但能取得积极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