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的时候,我在手账上开始自己画小日历,用打卡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运动,一次运动不少于25分钟,否则将不具备打卡资格。我坚信,只要坚持21天,我就会养成哪天不运动就会浑身难受的好习惯。每天晚上做完一组运动之后,都会在对应的日期下面画个五角星。大概坚持了一个礼拜,看着那一个个五颜六色的五角星,内心升腾起一股带着一丝丝虚荣的成就感,心里美滋滋想着,等过了21天,我要在网上晒出来,想着会获得一片赞。
有一个周末因为要搬家,我已经累到虚脱了,意料之中,那天的运动空档了一天,我很不甘心地在小日历下方写上“因搬家,太累,今天运动没做,日后补上”。谁都知道失去的时间怎么补,谁也无力回天不是么?搬家的第二天开始收拾东西,打扫卫生,又是累成狗的一天,我再一次地摊开手账,厚脸皮地在未运动缘由栏写上“同上”。
有一天心血来潮,看到有姑娘说“一组HIIT甩郑多燕八条街”。那我也试试吧。实践证明,HIIT这项运动甩了郑多燕八条街,甩了我一个银河系。十几分钟后就已经气喘吁吁感觉自己快要死了一样,但是还没做完啊,咬牙坚持,坚持,坚持。直到25分钟结束。全身衣服都湿透了,整个人像一块刚下锅的烙饼瘫在瑜伽垫上,但是头脑绝对清醒,有风从阳台吹过来,我觉得很舒服,背和颈椎也不那么酸疼僵硬了。感叹运动的魔力。扯远了,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后来的几乎一周的时间,我都因腿疼,臀部疼而无法继续运动,随又中断。现在回看4月份的运动手账,让人忍俊不禁,寥寥无几的几个小星星和日历下方一片自己给自己请的假,写的各种没法按时按量运动的理由,理由总结下无非就是太累,时间不够。
可见用这种打卡的方式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艰难?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前提是这21天中的每一天都要像第一天那样斗志昂扬,鸡血满满,最好不要有生理期,最好不要和别人吵架闹别扭,最好工作中不因犯错被领导批,还要吃的好睡得好心情好,感觉不那么累。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太多的小意外足以摧毁你的21天好习惯计划。比如,下雨天不适合户外跑步,第十天的时候,生理期来了,第十一天的时候一个老同学要过来找你玩,等等等等。
那难道就要这样束手就擒了么?当然不!首先要打破的是21天养成好习惯的固定思维模式,不得不承认,21天是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好习惯的。为了更有说服力一点,我们要扒一下“21天好习惯”的出处。
话说美国有一位整容医生麦斯威尔•莫尔茨,他多年临床研究,发现整容后的人平均需要21天来习惯他们的新脸孔,而截肢病人具有的“幻肢”体验往往需要21天才消退,需要注意的是,习惯一件事情与形成一个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但是偏偏这两个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混淆,才有了今天21天形成一个习惯的说法。
躺沙发上追剧吃零食刷微博这个习惯,不用3天就养成了,因为符合人性,顺应了人的惰性。所谓的好习惯貌似都有点“反人性”啊,比如早睡早起、坚持运动。好在我们还有意志力。搬家之前我住在离公司很近的地方约两年多,每天7点40分起床,优哉游哉地步行到公司,路上撩撩花草,拍拍春天里的花朵,夏日里的夕阳,无限惬意。搬家后,离公司远到了这个城市的极限,一个在北郊,一个在西郊,变成了城市穿越者的同时,更是成了早睡早起一族,每晚十点之前必须放下手机,做躺尸状,刚开始会像刚断奶的婴儿一样焦躁,时不时用手去摸床头的手机,解锁,点开微信,刷几下,点开微博,刷几下,点开MONO,点开知乎,点开ZAKER,当点开淘宝的时候,突然感觉很提神,理智告诉我,此时不放下手机,明早将痛苦不堪,不仅起不来床,来不及吃早餐,也赶不上班车。早起的痛深深地激发了我的意志力,随放下手机乖乖睡去。好习惯几天就被养成了,没错,是被养成。现在已经能做到准时睡觉准时起床,准时早餐,车上的时间还能保持清醒地捧着电子阅读器看几页书,实属不易。
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好比是一个邪,有的人3天养成,有的人365天养成,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好习惯很容易被抛弃,比如哪天公司离家又像之前那么近了,我还会早睡早起么?从初中到高中你不也是每天早起,背单词,按时上下晚自习么?十年寒窗苦读之后你上大学了。你不是照样晚睡晚起,翘课打游戏,十年养成的习惯不是照样土崩瓦解了?
再强大的习惯养成术在人性的面前也是很难逆袭的,作为习惯的主导者人类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清人性中趋利避害、充满惰性的一面,然后高度自律,用意志力和理性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好习惯自然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