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这个片子。
大鹏导演的《吉祥如意》,之前算是看过“半部”,如今看全。前半段《吉祥》是一个完整的短片,后半段《如意》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前半段背景的补充说明,让观众以更清晰的角度,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去窥见突发事件下一个大家庭的全貌。
但这部《吉祥如意》最大的功效不是这个形式,而是在此形式下所呈现的内容:
以拍摄一个家庭为起因,真实素人与演员的混搭,混淆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亲情维系与人情世故的融合,原生家庭的阴影与传统孝道的束缚。这些在《吉祥如意》前后不同角度的对比下,显得格外突出。而大鹏对电影观点的营造,大抵是不偏不倚的中立。
从吉祥到如意
纪录片领域有个著名的假设,说的是,当摄影机对准一个人的时候,仅仅是对着拍,只要他意识到你在拍,即使你不提任何要求,这个人的行为,也会因为你的拍摄而发生一些改变。你以为你在记录真实,但当你拿起摄影机的那一刻,就已经干预了一些真实。
所以《吉祥如意》在我看来还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的剧情电影,同时又让人在虚实之间徘徊。
先来说《吉祥》。去年北影节就看了,之前已经在金马奖上大放异彩了,大鹏用记录的形式拍摄故乡的家人,却有刘陆这名演员的存在,饰演大鹏三舅王吉祥的闺女,也有着剑拔弩张的家庭内部大撕逼。
个人挺喜欢这部短片的,一直觉得该片的实验性很重,并且可能是有剧本的。所以俺觉得该片基本属于“伪记录”形式的真人秀,记录真实,但有着摆拍的成分。
而看完今日的全片,听了导演的阐述,也了解整个电影拍摄和动机的来龙去脉:
大鹏在东北拍摄《缝纫机乐队》的时候,有了回到故乡拍一大家子人回家过年的想法,毕竟大家庭天南海北,很多年没有重聚了。尤其是想拍自己的姥姥,并且想以此为主题做一部电影。(大鹏说,原定片名就叫《姥姥》)
该片的初衷就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的剧情片,因此找来了演员刘陆,她最早扮演的是大鹏自己——姥姥的外甥女,一个北漂多年回到家乡的新时代女性。
结果出事了——老人的意外离世,本来一家人团圆,变成了丧事,用片中大鹏的话来说,也算“天意”,正好让全家人回来了。
三舅王吉祥因中年得病,脑子痴呆,与母亲相依为命,离异后其女儿,也就是大鹏的堂妹丽丽跟了娘家,已经10年没有回这个所谓的“家”了。所以发生了变故后,该片主题也改了:“捕捉对象从姥姥变成了三舅,刘陆也就从我变成了三舅的女儿丽丽。”
东北小村落原生态的生活片段,以及北方农村的丧葬习俗,茫茫冬日色调与返璞归真拍摄手法,为《吉祥》带来了生活化的质感,再加上对家人的访谈,让观众了解王吉祥的往事,以及这个大家庭过去10多年,还有大部分冷静且克制的情感,你可以将其看做是真实纪录片。
而演员刘陆的参与,她在片中素颜扮演丽丽,某种程度上又是演出来的,她提供的是对家庭话题的引导,让这起事件,呈现出故事的要素:即角色、悬念、情绪、细节。
在后半段《如意》中,能看到导演大鹏与刘陆状态的引导,就是让她以外人的身份,参与到家庭的事件中,也让《吉祥》有了演绎的成分。
所以我之前说了,《吉祥》的实验性就在于,模糊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
作品最为深刻的地方,就是葬礼之后一家人的年夜饭,话题就是痴呆老三的王吉祥该怎办,以前是老二两口子在照顾,因为一大家子唯一留在小村里的就是老二,住着老妈留下来的房子,负责照顾老妈以及三弟,这么多年确实吃了很多苦,老妈过世之后,痴呆的王吉祥还能留在这里吗?
我相信这一段内容不少观众,尤其是80后会感同身受。因为自己的父母辈在计划生育之前,几乎每家都是七姑八大姨的,而这样的矛盾点就是各家如何赡养老人的问题,非常现实。
PS,毫不夸张的是,我家就这样,我妈姐弟四个,我姥姥老年痴呆,为了赡养老人这件事,各家都有了裂痕,好在我们家都住在一个城市,不像片中这家天南海北的。
每次谈起这个,大家都有话说,诉苦,老二两口子说自己这么多年怎么怎么不容易,但被回应说“你住着妈的房子你不照顾谁照顾”,老大作为兄长出了几人方案,却被怼说只会纸上谈兵,毕竟一大家子有的在三亚、有的在北京,轮流照顾不现实,大家都在诉苦说贡献,都不想真正去担起这个担子,直到饰演王吉祥女儿的刘陆,在饭桌前哭着跪谢面前的“亲人”,一旁呆傻的王吉祥也唱起来《常回家看看》,这让剑拔弩张的家庭会议,在家人的愤怒和演员的悲伤中,毫无目的地结束。。。
多么现实啊,我想很多80后家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但这恰恰是也是《吉祥》“演出来”的地方。
因为真正的情况是,很多大家庭,遇到这个问题,嘴上说着碍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但实际上能推脱就推脱,根本不想面对这个事情,会找出各种借口,好点的是走绥靖策略,差一点的就老死不相往来,很少如片中这样,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把这件事摆在台面上争论。
所以,《吉祥》这段,就是把日常家庭中,每个人肚子里想说的话,但又抹不开面儿说不出口的话题,摆在台面上演了出来。
《吉祥》最终没有结局,王吉祥依然是念叨着“文武香贵”,天天吃包子,一天几包烟的闲逛,最终这个家庭的结局,会变成当代版的《化蜡扦》吗?
化蜡扦:传统相声,狠心人家三个儿子均分了亡父的遗产后,都不赡养老母。女儿给老母出主意,假称有私房金银。利欲熏心的三个儿子争相供养老母,百般逢迎;母去世后,又大办丧事以示孝顺。结果,发财美梦落空,反被世人耻笑,刘宝瑞、郭德纲都说过这段。
从如意到吉祥
大鹏说,该片拖到现在公映是因为《如意》自己剪了很多年,因为自己与家庭的联系很深,尤其是姥姥。所以处理那些素材的时候,心情是很沉重的:这对我稍微有些残酷,我需要一次又一次回到那个冬天的情绪,面对亲人的离世,和葬礼与争吵,经常剪着剪着就剪不下去了,所以一直到今年年初,才完成了这部分的定剪,而距离拍摄,不知不觉,已经四个春节过去了。
演员刘陆在饭桌前哭着跪谢的场面是真情实感吗?最起码从《如意》的侧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员离开饭桌之后,确实情绪产生了很大的波动,不管是不是演出来的,可以肯定的是,入戏了。
而一旁的原型丽丽,却自顾自的玩着手机,二者对比,摄影机背后的真实就在于这里。
从《如意》我们能了解到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也能发现,原本十年没回来的丽丽(电影中并未交待回来的原因),竟然回到了这个阔别许久的“家”。
这就产生一个冲突,饰演丽丽的刘陆,与真实的丽丽,二者同框。因为去引导家庭话题的原则,演员更能胜任,导演大鹏就让丽丽在一旁看着,看着“自己”在镜头里。
有个细节,《吉祥》中刘陆说,自己16岁的时候,犯病的父亲天天打自己,导致自己都不敢进屋,躲在母亲后面,这应该是来自原型丽丽的口述,再由演员进行表达。而《如意》中,演员与原型对谈的时候,刘陆就问,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10年都不回家?
刘陆可以在葬礼过后的家庭氛围中带入情感“入戏”,但她无法体会,原生家庭的阴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大。
这就产生上半部《吉祥》没有涉及到的一个话题: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前半段只是表达家庭琐事,后半段则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丽丽的身份问题。
丽丽为什么离开这个家庭的真实原因,我们无从得知,但《吉祥》中从对家庭每个人的访谈口中我们了解到,丽丽是因为年纪小,她妈妈叫她在法庭说了对爸爸不好的话,导致爸爸净身出户。可以确认,多年没有回家的丽丽,与这个家庭的情感维系,已经很淡了。
面对刘陆的质问,以及家人争吵时丽丽的平静表现,能说丽丽是冷漠吗,当然不是,实则是一种无助和回避,因为不知如何面对因自己父亲而起的家庭冲突。已经离家多年的她,已经无法弄清楚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处于什么位置。大人们都在逃避这个话题,更何况她呢?
二者前后的呼应,让《吉祥》这个原本碎片化的情节有着更深层的意义。这也是我说,为什么《如意》是对《吉祥》的解释说明的原因。
《如意》的特色就在于,从另一个角度的补充,让观众不会带入情感,而是强制性的以第三者视角去冷静观察这个家庭的现状。前半段让人带入情感让你感同身受,后半段给你来一盆冷水让你清醒一下:这就是令人五味杂陈的原生家庭啊。
想起了小时候看《今日说法》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人,被迫要接纳并赡养一个莫名其妙的母亲,因为,当年母亲生下他之后就跟别人跑了,他根本没见过自己的妈,只是与父亲相依为命长大,多年之后这个所谓的妈找上门来,让他养活自己。后来法院判了,因为血缘关系,这个人必须赡养自己的母亲。当时节目组采访街坊,街坊一致认为这孩子没有义务赡养狠心的母亲,但没辙。这个案例我记忆犹新。
吉祥·如意
纪录片的使命是呈现真实,但往往彻底的真实很难被纪录下来。所以我们可以把《吉祥如意》理解成是使用了纪录片语法去拍摄的一部剧情片。
从参与者和旁观者两个不同的角度记录同一件事情,有着演员的引导,体现的是真实的原生家庭,亲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争论,却有着演员真实情感的流露,而银幕前的我们,只能心情复杂的审视原生家庭这个千百年来共性的无解话题。
家庭,是成员之间的血脉维系,也是多年之后还能把所有成员聚在一起的唯一动力,但有些时候,却也是很多人逃也逃不掉的阴影。
“这个家庭将来还会像这样聚在一起吗?”“我想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