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紫霄园
第1册
把佛要告诉我们的正确圆满的教法认识了。一生取办。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一生取办。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
《阿底峡尊者传》
论 深辨名相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无不现。 ”《华严经》离世间品
智者舍利弗听《华严经》如聋如哑
广 无所不包 深 彻见本源
迦湿弥罗
《杂阿含经》卷15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坐树下。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於涅盘。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盘故。」(CBETA, T02, no. 99, p. 108, a28-b10)
“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佛法不应机,等同闲语言。”
《现观庄严论》 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
《影尘回忆录》
《菩提道炬论》
《正理滴论》法称
「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密勒日巴尊者传》
“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
《般若灯论》清辨论师 解释中观
补特伽罗 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的补特伽罗)。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释量论》法称“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宣。”
莲花生大士言:如蛇在竹,不进则退。
《大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
玄奘《大唐西域记》《会宗记》
知入处 求深进
《摩诃止观》
《俱舍论》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 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
《俱舍论》小乘最后的精华。
南瞻部洲六大庄严:圣天、龙树、无著、世亲、陈那、法称。
性相权实,显密为广。深辨名相,论彻本源。正法有二,无非教证。先见框架,途择次第。
大小金刚,法分别相。短见谤法,入阿鼻狱。欲化他人,自须方便。寻善知识,一切智智。(第1 册竟)
第2册
《三摩地王经》(即汉文大藏经中的《月灯三昧经》)
《宝积经》《谛者品》
《摄研经》
“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瑜伽师地论》
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
1.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
2.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3.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4.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
5.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
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
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
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慢如高山,法水不入。
《大智度论》
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
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入菩萨行论》(《菩萨集学论》)寂天菩萨
正知见 精进行
正闻轨理分二:一、断器三过 二、依六种想
1.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
2.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
3.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
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
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
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
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
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
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
《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蜜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
《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随宜修行
说相似法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须是皮下有血始得。
第3册
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
《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
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
广大行派——慈悲——弥勒菩萨、无著菩萨
深见派——智慧——文殊菩萨、龙树菩萨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华严经》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
故应时短,次数增多。
第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