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肯定没预料到,《哪吒2》自我表现得如此出色,不光拉动了春节档影院及周边消费,活力和影响范围甚至触及海外、教育、服饰、出行、饮食,乃至政治。
看了饺子导演的几个采访,觉得他是一个心存热爱,精益求精的人。弃医从画,靠的是热爱,制作中对细节的执着,靠的是坚持。他对别人的要求,未尝不是对自己的苛刻,弃医转向对动画艺术的热爱,没有在公众面前脱引而出之前,对别人而言他都未成功。
公众对成功的定义很残忍,越成功越残忍,越难坚持最初踏出来的那一步。就像那些成仙的人,为何成仙?成了仙又如何了?
哪吒引起观影人共鸣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对抗命运,对抗不公的命运,足够努力,足够坚持,便能扭转乾坤。校长让我们向哪吒学习,学的是他对优秀自我的坚持,不惧他人乱评,只信定能突破自我,他人能成,何我不能?老板让我们向哪吒学习,是坚持可以定期、提早完成项目指标,事在人为,有何不能?
多少有点洗脑的意思。
这大概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思。
《哪吒2》的另一个热点,是对权威的质疑。天下人向往之的权威,不过是败絮其中,敬仰的神,不过是权力的奴隶。最初得道成仙的人,也许心怀众生,但众生太多了,源源不断地向神索取,各自心怀鬼胎。大概神倦了、累了,或许他们清高了、膨胀了,保持现有的权力不好吗?
如此高的票房,已经不是国漫电影崛起的范畴、个人热爱得以实现的范畴。电影很好,但不至于如此不可收拾,它的肩上扛起了民族精神、消费刺激、政治导向。有个大胆的猜测,真正的权威,必然能拨乱反正,现有所谓的“权威”,是部分人在作怪,部分人在扰乱中坚力量,部分了蒙蔽了大众的双眼,真正的权威,会扫除乌合之众,建立起新的体系,重建新的神梯,让众生有信仰,并为之奋斗,向之靠拢,最终成为它,超越他,建立新世界。
类似的主题在国漫中早有体现,《姜子牙》、《杨戬》,都有所涉及,但都一笔带过,不敢深挖,大概怕什么。《哪吒》大受好评,一部分来自年轻人,鼓励他们敢想敢做,不用束手束脚,还有一部分来自被压迫的中年人,我们这些甘于被压迫的中年人。当然,这些中年人绝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做很出格的事情,梦想要追求,生活要继续,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置之死地而后生,更多的是要权衡,也必须要权衡。电影给我们的,是一时的热血沸腾和酣畅淋漓,有人把我们做不了的事儿完成了,未来我们的孩子,会有更多的人心无旁骛地追求自由,追求梦想,追求心之所向。
希望饺子导演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