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成都》,是在微博。平静的曲调,像是诉说故事一般的词,向人们娓娓道来的,不过是歌者对这个城市的怀念,然而却也是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这不是我第一次接触民谣,第一次,或许是陈粒的《奇妙能力歌》,又或是宋冬野的《董小姐》,那些像故事一样的歌词,配合着歌者淡淡的曲调,总是一下就能抓住我的心。
有人说,爱听民谣的人都是异类。
因为它们不像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那样被大多数人所传唱,它们不能让人热血沸腾,它们甚至还会让你伤感,可它们的曲调中,有人生百态,有生活的无奈,它们只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听。所以,尽管民谣存在了这么久,依然是属于小众的。
当艺术与适当的情感结合,便会难舍难分。这或许也是民谣虽小众,但也不至于没落的原因。
在全是高音炫技的《歌手》中,赵雷的一曲《成都》,却让现场的人静下来,听他诉说,他与成都的故事。还有那个泪流满面的小哥,果然,有故事的人才爱听民谣。
可还是有人说,这有什么好听的。我想,你有你喜欢的,我有我爱的,就像广场舞大妈爱《小苹果》,舞者爱《一步之遥》,这也无可厚非。
终于,在赵雷的口中,《成都》火了,随处可听的熟悉曲调,还有朋友圈里转发的“成都LIVE”都见证了一首民谣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
终于,成都也像大理,像丽江,成了文艺的代名词。一时间,有多少人,想要去玉林路,去小酒馆。
可我害怕,害怕那些本就小众的,默默的被喜爱它的人们传唱的民谣,变得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变得商业化,变得我能够轻易的在路边大甩卖的音响中听见它的曲调。
因为,一旦被商业化,民谣便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可一切的发展并不会如人们的愿。
我到底还是在朋友圈里发现了一条又一条被改编版的《成都》,各个地方,配上这些地方的照片,改掉其中的一些歌词,赤裸裸的成了这些地区的商业宣传片。
我点开我家乡的,然而听了几句,便匆匆关掉,被改掉的歌词都已经不能承载其原本的调子,却依然还是硬生生地唱了出来,虽然是自己家乡,却也让我无比尴尬。
我不去点开朋友圈中的歌,或者说是害怕点开。在我心里,是想着只有《成都》这么一首,其他的什么这里那里,就算再好,也是高仿品,也不会有原来本身的感觉。
民谣,真正让我们用心听的是歌者用心诉说的饱含情感的故事,跟风者,不仅不能带红民谣,还会毁了民谣。
一些人如果只是为了抓住民谣这股风,想让自己做点不一样的成就出来,我劝你还是免了吧,毕竟,不是真心爱民谣,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是不会有好的词的,因为,民谣的词,就像一首散文诗,只有那些沉下来,用心生活,用心做民谣的人,才会有好的作品。
跟风者,只会让民谣变得“烂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