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什么时候把父母也当回领导?”虎年央视春晚上,小品《父与子》好评如潮,这个金句更是火了,尤其很多做父母的,特别喜欢这句话。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把领导的话当成圣旨、把领导交代的事情视为“压倒一切”,但往往在父母面前心不在焉、应付了事。
唐朝张營《朝野佥载》记载:东海有个孝子叫郭纯,母亲去世后很悲伤,经常大哭。
每次哭的时候,都有很多鸟飞到他家院子里。官府派人核查,确认真有此事。
这是郭的孝心显灵啊!于是官府给他授锦旗,在全乡表彰他的孝心。
有人不相信,偷偷观察,发现了猫腻:那些鸟是他训练出来的。他每次哭的时候,就把玉米饼子掰碎后丢到地上,群鸟争着来吃。后来,那些鸟只要听到郭纯的号叫,就飞到他家的院子里来。
郭纯的行为细究起来,是把父母当成领导了:下属唯领导马首是瞻,目的无非是升职加薪;郭纯用心良苦,打造出“孝顺”的人设,则是为了落个好名声,捞取一些好处。
当然,母亲在世时,如果郭纯把母亲当领导,对母亲好一些,即使他是装出来的、为了打造自己孝子的人设,那也比对母亲不闻不问好得多。
但是,母亲过世后,再来“耍花枪”,就很没意思了。
唐朝李冗《独异志》记载:贾耽做滑州节度使的时候,他辖区酸枣县,有个新媳妇,对婆婆非常不好。
她婆婆年纪大了,双目失明。早餐时,媳妇将早饭裹着狗粪给婆婆吃,婆婆吃了几口后,觉得有异味。
这时,她儿子回来了,她问儿子:“这是什么东西啊?刚刚你老婆给我吃的早餐”。
儿子一看,气得仰天大哭。
突然,天上滚过一声惊雷。随后,他老婆的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狗头。
贾长官知道这件事后,命儿子牵着狗头媳妇,游行示众,警告那些对父母不孝的人,当时的人都叫那妇人“狗头新妇”。
宋代郭象《睽车志》记载了一件与“狗头新妇”完全相反的事件:常州有一老村妇,是个瞎子。家里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媳妇。
有天中午,媳妇正在做饭,儿子来喊她去田里帮忙。
媳妇就交代婆婆:饭烧好后,您盛到盆里。
饭烧好后,瞎子婆婆就找容器来装。左摸右摸,摸到一个桶,老人家就把饭都盛到桶里了。
媳妇回来一看,糟糕:婆婆把饭盛到便桶里了!这可如何是好?
她担心婆婆会自责、难过,就没有声张,而是把便桶中间干净的饭盛给婆婆吃,还比较干净的盛给丈夫吃,那些最脏的她都盛给自己吃了。
下午,天空突然暗下来,伸手不见五指。突然,媳妇好像来到空中飞翔。
过了一会儿,天又明亮起来。
媳妇发现已经身处自家附近的树林中了,怀中多了个小布袋,里面有大米,刚好够全家人一天的口粮。
看来这是上天给的,全家人就放心地吃了。
第二天起来一看,袋里的米依旧那么多。
天天如此,袋里的米永远也吃不完。
在第二和第三个故事里,把早饭裹着狗粪给婆婆吃、吃便桶饭的两个媳妇,对待婆婆的态度完全相反,结局也完全相反:一个被上天装了狗头,被游街示众;一个得到上天的犒赏,每天有吃不完的米。
两个故事虽然明显只是传说,但却体现了老百姓对于“孝”的理解:孝顺老人的人就是好人,好人就有好报;虐待老人的人就是坏人,坏人没有好下场,早晚会受到惩罚。
我们今天怎样做子女?如何对待父母?其实,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并不一定希望孩子们真的把自己“当领导”,只要抽点时间多陪伴、多哄父母开开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让父母的生活质量好一些,做父母的就会很高兴了。
斯琴高娃老师在央视《朗读者》上,说过这样一番让人泪目的话:“我们大家在座的人,都有爹有娘。而我们有的也包括我自己,爹娘都走了,所以呢,我希望在座的,如果你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的犟嘴。真的,不然的话后悔来不及。”
父母还健在的人,如果能按照斯琴高娃老师的话去做,就是尽到了做儿女的本分,父母就一定很幸福、很知足、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