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段独行的时光,或短或长。他们问我//在路上独自徘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与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你好,这里是不二电台,我是巍子,我在这里,欢迎你的到来。
#2019.7.26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常觉得自己不合群,或者说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那天逛豆瓣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题主说自己刚毕业开始工作,公司同事下了班常常组局吃饭,自己实在不想去,因为喝了酒第二天必头疼,可不去的话,会不会让人觉得不合群。
类似的事情,我们多少都会经历过吧。
刚进入一家公司,闲暇时同事们都在抱着手机打王者荣耀,为了合群,你也自告奋勇的加入,结果一中午的休息时间都在游戏中度过,下午昏昏欲睡,该完成的工作一直拖到下班后才搞定。而本来晚饭后你准备去跑个步,然后再看会儿专业书,可同事们又在微信里喊了,来来来,开黑开黑,你没考虑多久,就又拿起了手机。等到放下的那一刻,你抬头看看时间,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
我想,这种合群的动力,或者说,对于自己不合群的恐惧,会不会是深埋于我们的基因里。远古人类出去打猎或采集,必定是大家一起行动,那个没去的人,当然无法分享猎物或者果实,最终的结果会危及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合群,无非是一起吃饭喝酒、一起插科打诨、一起游戏休闲、一起消磨时光,与从前的打猎采集,似乎没什么太大关系。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羊群效应”,说人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
正如毛姆说的那样:“就算有五万人主张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就变成对的。”
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有人说: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合群有一个同义词,叫做浪费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都只有雷打不动的24个小时。你将时间花在“合群、为别人而活”上,花在“自我提升”上的时间就注定少了。当你合群时,你是真的喜欢,还是在伪装?逼着自己合群,也太辛苦了吧。
当然,要说不合群的理由,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正面例子:
比如梁朝伟,不喜欢交际应酬,总是和外界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感。剧组拍完戏,大家一起出去喝酒唱歌,梁朝伟却几乎不参加:“你们玩,我回家。”张国荣、王菲等一帮朋友在他家打牌,大家玩得不亦乐乎,而梁朝伟却一个人躲在旁边喝茶。内向又不爱交际的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有声有色,比任何人都享受孤独。他会自己买张票去中央公园看雪景;他没事的时候就在片场放烟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流星;他甚至上了4天3夜的禅修班,在简陋的房屋中感受自己。
世界著名设计大师山本耀司,从小就“不合群”。大学毕业后,山本耀司放弃了庆应大学高材生的身份,不顾家人和朋友反对,进入一家服装学院学习时装设计。此后的十多年,他凭着自己反时尚的设计风格,在日本小有名气,但却因为“离经叛道”受到排挤。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后来《卫报》曾刊文:“在那之前,巴黎从没有过那种黑色、奔放、宽松的服装,它们引起了关于传统美、优雅,甚至关于性别的争论。”如今,尽管还有一些人不认同他的作品,但这丝毫不影响山本耀司的优秀。因为时装设计师成千上万,但山本耀司却只有一个。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可我想说的是,这些只是别人,而你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愿意强迫自己去做所谓“合群”的事情,但同样,也不需要太多别人的故事,来支撑自己前行。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或许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适当地将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我们会活得更舒适。
就像《生活大爆炸》里面说的:
或许你在学校格格不入,或许你在学校最矮最胖,或许你没有任何朋友,但其实都无所谓。那些你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比如组装电脑,或者练习大提琴,会让你变得更加有趣。等到有一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
最后,我查了一个数据,2018年中国人均寿命为74.83岁。
我们在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学了太多不想学的东西、接触了太多不想接触的人、做了太多不想做的事;剩下的五十年,我只想好好的做自己喜欢的事。
#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