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艺莹33号
《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儒家经典的仁政思想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各家之间是相通的,在《寡人之于国也》的仁政中还显示出了佛家的循环。
所谓“仁政”实际就是国家与人民的循环。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正如文中所提到的因果循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自然的循环,是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仁”的循环,是百姓和乐,国家富强的表现。只有当一个君主真切地把仁政实行到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合理规划土地,体贴爱护百姓,才有可能得到人民的响应与支持,从而更好地彰显治国理念从而达到最终的民富国强。否则,如果一直抱以“非我也,岁也”的观念则会民不堪言。
古代有孟子最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民本思想,《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到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反观现代,则有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方针,。这体现出的,正正是仁政对时间的循环,即古代与现代的连接。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代法治社会的主要价值是:以"民心"为连接点,为当代"以人为本"的民主法治观提供了文化基因。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认为这不仅仅显示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还揭示了仁政的力量。只有做出令人民信服的制度,才能做到有信仰、力量、希望。这不又正正是儒家思想中仁政的含义吗?这是一场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所以这种思想的延续不仅仅是一种传承,而是会生生不息的循环。
百度中对循环的解释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周而复始地永恒循回”,而《寡人之于国也》的仁政对国家与人民,古代与现代的联系正正诠释了这一词。
.30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