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镝初次见面的时候,我有点讶异。
在我印象中,从事公益的人,总是慈眉善目,中等微胖的身材,说话都有点温吞。
但李镝,一身干练清爽的黑色衬衫配同色长裤,身材精瘦,说话干脆利索。
最引起我的注意的,是他的眼神。
坚定而凌厉。
壹
李镝笑称,自己小时候还没完全分清楚什么是“北极企鹅”还是“南极熊”,就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去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
年纪稍大时,就去做志愿者。
他说,帮助人的时候,总是感觉快乐的。
在英国攻读硕士时,受当地浓厚的民主意识、氛围所影响,那段留学时光,他认为是自己公益意识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在那段时间,才真正了解何为“公益”。
贰
留学回国后,遵循家人的意愿,到大型外企工作。
后来,年仅29岁的他,就当上总裁助理,但他依旧感到十分迷茫、十分痛苦。
在商业世界里打滚并不是他所追求的,在那里,他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他感觉自己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他用“挣扎”形容自己那几年的工作生涯。
最后,他决定抓紧一次可能一生不能再遇到的机会,做起“映诺(社区发展机构)”。
叁
在“映诺”的收入远低于他在外企的薪酬,我问他,有无后悔。
他一反之前轻松的口吻,目光坚定地说,放弃之前所谓的“成功”去做“映诺”,是他觉得最值得、最正确的一次决定,他不曾后悔。
筹建“映诺”初期,最艰难的不仅有资金问题,还有各种各样不理解。
家人的不理解、好友的不认同、社会的不接受、自己的焦躁……
这些纷至沓来的压力,李镝不止一度想过放弃。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坚持、失望,坚持……“映诺”终于获得社会创新、慈善领域专业机构的认可,获得受益群众的支持,而今年,映诺也迎来第10年。
我问他觉得自己是否成功。
他说,若以100分为满分,现在自己所做的充其量不过是10分。
即使获得认可与支持,但距离真正所要实现的事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2015 年,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李镝和全世界肝炎领域的斗士倡导了 5 年的“世界肝炎实施战略”得以通过,条款确保了肝炎歧视必须继续得到关注。
肆
几年前,李镝跟几位义工,开展了一次“解救童工”的行动,目标解救对象就是工厂里的童工,那次行动,从结果而言,是成功的,但李镝却认为是失败的。
有一个女孩,年仅13岁,被义工解救出来后,在酒店休息。
李镝想去慰问一下女孩,也可了解女孩的想法,以作之后的安排。
他在路上还幻想,不知道女孩见到他时会否十分感动,十分感激。
他感觉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正义的事情,宛如一个英雄。
但没想到,去到酒店后,一打开门,女孩就扇他一耳光,哭着质问他:“你们凭什么这样对我?”
女孩一家几口都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去医治卧病在床的外婆。
李镝和义工团队的这一“解救”,对她而言,是她丢了工作,失去了收入,拖延了外婆的医药费,治疗不知会否被拖延。
13岁,少女的豆蔻年华,在最该享受少年时光的时候,她却在杂乱肮脏的工厂里,没日没夜地工作,就为了微薄的收入。
如今连这份微薄的收入,都被人剥夺,你教她如何不恨!
女孩的这一巴掌,把李镝打懵了,也打醒了。
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机构的力量其实并不足以去救助、解救任何人。
伍
李镝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作为一个公益机构的创始人,他总是正面的、积极的、具有指引性的。
在这个社会角色上,他必须时刻保持这种积极的态度。
但回归到他本身,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极度悲观的人。
他每天在机构里都看到很多、很多来自社会最阴暗、最消极的事,我想,这种悲观大抵是源于人性。
陆
李镝很喜欢四处游走,体验人生。
在新德里时,有一群当地的牧民,他们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旁的污水沟,一家人踩着污水,他们在唱歌,他们在闲话家常,表情放松而自在;
在不丹时,有一位信徒了解到李镝所做的事后,他站在一棵大树前,为李镝祈祷。
李镝说,这些人或许物质贫乏,但内心却是丰盈的。
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平和、力量。
除了喜欢到各地游历,他还十分喜欢美食、美酒。
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推荐的这家餐吧,是全广州第一家做自酿啤酒的餐吧,是自酿啤酒的先驱。
李镝说这样别具一格、特立独行的品牌风格特别符合他的审美。
柒
“那你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人生建议?”
“自己的人生,我尚不认为成功,谈何建议。”他戏谑道,
“假如真有一点,我觉得即使世界是不会变好了,但我们依然可以努力让自己所爱之人、爱我们的人,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