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8点25分,
我打开电视机,观看某卫视,罗胖的《时间的朋友》直播。
我家小公举霸占着我的电脑看她喜爱的《汪汪队立大功》。
就这样,4个多小时,罗胖去了好几趟厕所,我都没时间去安排自己的尿点。
插播广告时段,问小公举吃吗,喝吗?给她拿吃的喝的,不时得和她玩一会儿。
本来对今年的跨年演讲没有太大的期待,就是想看看这个胖子怎么盘点2016。
结果没想到罗胖的2016演讲还是有很多精彩之处,立意更明确,关于时间的朋友,时间的战场,阐述的更切中要害。
不得不说吴伯凡老师的策划确实让2016罗胖的演讲有了深度。
正如罗辑思维的slogan:
有种、有料、有趣。
而罗胖2016年的产品“得到”,终于在知识付费时代的大风口上,站对了位置,也长出了翅膀。
可是,听完了之后,爽的感觉犹在,细细品味,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演讲到底讲了点啥?
正如上图,罗胖的演讲讲了五只黑天鹅,而这五只黑天鹅是为了铺垫罗辑思维的产品“得到”,以及形成大家对“得到的认知,最后罗胖再用自己的IP来创造一个舆论环境“创业者不黑创业者”。*
这场演讲其实就是一个罗胖长达四个小时的“产品发布会”。
而这个产品由于是做知识服务的,其对消费者的效用千差万别,没有客观的评估手段和标准,所以不能像iPhone一样,告诉你这个有什么美学设计,功能有多强大。只能用大量的知识做铺垫,告诉你“不用懂,听我的”。
但这个效果,比起长期做教育市场的公司或者个人,无疑运用强大的互联网+传统媒体平台,粉丝经济,超级IP,知识付费台风放大了成千上万倍。
此效果,从罗胖23:05公布的深圳卫视收视率第一可见一斑。
究竟,怎么样让罗胖的演讲,对你来说,不是一场空谈呢?不只是感觉上的爽呢?
别让罗胖的跨年演讲,浪费了你的人生。
一、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期已过,你该做的就是精耕细作。这个是真的吗?
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期已过,微信的月活跃用户量达到了6.5亿,这个就是最好的说明。
可这个大势的背后是你想要乘着大势而起的妄念。
给你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你能创造出个微信吗?
所以,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期对你来说其实没什么卵用,
你只是看见别人眼红而已,你真正该做的一直是“精耕细作”。
大势能决定你能红的一塌糊涂,而不能决定你是一个火苗,火把,还是自带燃料的火炉?
当你还没有长出翅膀,就不要贪念天空的翱翔。
罗胖谈到微信公众号的数量是2500万,做公众号的比看公众号的都多。
这个是不是说,你别做公众号了呢?字面意思确实是这样,2500万的市场里,你想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很难,从概率上来说,比考公务员难的太多了。
罗胖这个说法的前提是你要和别人比,
你要干掉他们,你要不断增粉,让广告商来找你,让自己成为公众号的“网红"。
确实这是一个目标,但不是所有公众号的目标,
有人做公众号图个乐,有人做公众号为了写写所思所想,有人做公众号是为了服务客户。
公众号的目的是每个人自己定义的,
当你定义为一个变现的渠道时,
终将为名利所累,却忘了金钱有时只是成功的副产品。
究竟该不该做公众号呢?
我个人的意见在你有精力的情况下,当然做了。
因为公众号其实是在经营自己的影响圈,会给自己带来影响力。
其实,现在很多公众号都在做的是“熟人”圈子。
因为不熟的人,获取的成本太高。
所以,罗胖的话是站在一个有“得到”产品,
并且有了很好的变现产品模式的创业者角度来说,
对于我们来说,
需要的是在一个没那么没落的行业、环境里精耕细作,
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小富即安。
二、父爱算法,是个什么鬼?
说实话,刚开始听到“父爱算法”、“母爱算法”真够烧脑的,这是什么鬼?
要说算法,就得有大家认可的可衡量的体系、框架、标准。
父爱、母爱,大家都怎么算呢?有什么方法呢?
这个认知税交的有点冤啊,且当这个是个比喻吧,不要较真。
父爱算法的逻辑就是
“你打我吧,我爽。你骂我吧,我爽。你给我吧,我想要的不行了。”
用罗胖的说法就是“听我的,不用懂。”
消费升级的背后是需求升级。
就像中国游客抢购日本的马桶盖事件,消费升级到国外去了。
所以,父爱算法换个说法:
就是发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以符合现在人们审美、功能需求的方式呈现出来。
本质是呈现用户的潜在需求,是创新者+引领者,代表人物:乔布斯。
正如罗胖引用乔布斯等人的说法,说明,其实用户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啥。
但,想要成为乔布斯,真得挺难。
对于我们而言,真的还是要用母爱算法,
满足消费者的现在需求。
毕竟活下去,才有未来。
BAT要的是未来,创业者要的是现在。
这中间有没有融合之道?有,那就是做个先能活下来的未来规划。
比如,做个2年未来规划,先解决生存,建立壁垒,占领认知。
为什么是2年?有研究表明,初创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97年。
对于个人来说,一般建议为3年。
因为,我们往往会高估1年的努力,而低估3年的努力。
要想把“父爱算法”不是变成空谈,为自己找一个领域,有两个策略:
1.先跟随。跟着牛人们奔跑,看着他们的步伐,他们的策略,他们的速度,学习,提升,反思,融合。
2.再引领。用自己建立起来的体系,不断更新,成为一个引领者。
不懂父爱算法,就不要懂了,听我的,哈哈。
三、人工智能来了,你焦虑吗?
不得不说,2016年的各种盘点中,“人工智能”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谷歌的智能机器人AlphaGo战胜李世石,IBM的Watson为李宇春定制服装。
人工智能离我们又多远?大家都说不准,但都很焦虑,因为,它比我们想象的要来的快。
焦虑就是市场。
在马华兴老师的文章里,提到:
中国现在最大的刚需就是焦虑感。
于是,罗胖用人工智能的焦虑,告诉大家赶紧学习吧,再不学习,就被机器取代你了。
没错,人工智能中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深度学习。
而这个技术,本来应该是人类所应该普遍具有的,
现在我们却被碎片化的、爆炸性的信息,
被动或主动地变得“肤浅”。
变得快餐式地学习、吸收。
焦虑放在一边,面对现实,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应对AI的到来。
在今天古典老师的得到专栏里,谈到了AI职场时代怎么应对?
什么职位会越来越重要?
- 1.高端技术人才:大数据、人工智能、程序编写者、生物科技等。
- 2.复杂模式判断者:需要强大的思维逻辑和模糊情景判断能力。
- 3.创意工作者:为追求趣味,发掘人类爱好而创造。
- 4.人际服务者:通过深度的人与人互动的服务来工作(高端服务业、手工业、心理咨询师等。)
**职场人如何面对? **
- 除了专业能力外,注意培养创造力、社交能力、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学习能力。
- 专注于判断性的工作。
- 专注于业务。
总而言之,多做一些与人沟通、协调、合作的工作,
多做一些创意性的工作,
多掌握人的技能,
至少机器现在还无法替代。
人生路漫漫,再好的表演,
也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精彩。
客官,点个赞再走吧。
另外,告诉你个秘密,不需扫码就可以关注我哦,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