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奇幻森林》于4月15日上映,上映仅两天,从几大电影票零售平台的评分来看,已经达到9分的好评(后面可能还会上升),票房也达到了两个多亿,可谓口碑票房皆佳,也难怪有网友发问,说《奇幻森林》是否会超越前阶段十分火爆的《疯狂动物城》了;电影看下来,我觉得当前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视觉震撼,身临其境
每次看IMAX版,都会觉得有的画面让人有点眼花,看不真切;画面焦距远近所出来的这种晕眩效果让观影体验稍有些打折扣。不知道是IMAX视效就是如此,还是影院设备的问题。
不过,排除这一点,整体画面确实是非常震撼。印象深刻的其中一组镜头就是渐渐拉近的丛林及其中的动物,枝头上的鸟儿置于眼前,让人觉得仿佛一声急促的呼吸就会把它们吓跑似的。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据说这部片子里,除饰演狼孩毛克利的演员是真人外,其余全是经过特效制作的,所以,植物经攀爬或踩踏后的形态的变化以及湍急河流中动物与人的言行配合,其近乎于真实世界中所会展现出来的情态堪称栩栩如生,好不可思议,小演员的演技也真是逆天了!上面说到,只有他是真人——这也意味着他是绝对的主角;用朋友的话说就是,都没配角跟他抢镜!一个人就像拍科幻片一样,几乎全凭自己的想象,与那些并不存在的丛林动物们完成了一个多小时的精彩演绎,这不得不赞;小演员潜力无限哦,他的这股拼劲儿与性格中所表现出来的韧劲儿已然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与看点。
生活伙伴,人生导师
棕熊巴鲁和黑豹巴西拉的角色设置是片中另一个焦点。巴鲁是亮点,巴西拉是看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巴鲁是头棕熊,但生性友好,从巨蟒卡奥的口下救出了毛克利;作为救命之恩的回报,巴鲁希望毛克利能帮他用人类才拥有的“小伎俩”获得悬崖上的蜂蜜。毛克利知恩图报,忍着蜜蜂的蜇咬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巴鲁看到毛克利那么能干,就想让毛克利留下来,在冬天到来之前囤足够多的蜂蜜在巴鲁的洞穴里,毛克利也答应了。在寻蜜的过程中,平时懒散的巴鲁也一起配合,积极的态度一反常态,让我觉得:原来棕熊也能这么可爱这么逗萌。合作的日子让巴鲁和毛克利成为了要好的伙伴。而当巴鲁答应巴西拉尽快让毛克利回到人类社会而向毛克利撒谎说他们不是朋友、希望他马上走的时候,我想巴鲁的心里一定很难受;看到毛克利失望地转身离去,他那一对流露出失落神情的小眼睛惹人怜惜。
巴鲁有时候说出来的话很搞笑,有“神补刀”之功效,是本片最重要的搞笑担当。巴鲁还把自己的生活之歌教给了毛克利,从来没有接触过人类社会的毛克利自此知道什么是唱歌;巴鲁仰天划水、毛克利坐在巴鲁的大肚皮上和他一起唱生活之歌的情景十分温馨活泼。有这样的伙伴保护你,与你一起生活,是件多么乐呵的事啊。
这只棕熊不太冷。
黑豹巴西拉给人冷峻、严谨的感觉。他一直支持丛林法则;他把被遗落在丛林里的年幼的毛克利托付给狼母亲拉克莎抚养,坚持让毛克利像狼一样生活,做狼会做的事,而毛克利毕竟是人类,他偶尔表现出的人的行为令巴西拉很不满。巴西拉觉得,只有这种“同化”,毛克利才能更安全地生存下去(不至于被其他动物看成是异类)。也许在毛克利心中,巴西拉就像一位严父。虽然严格,但也慈爱。为了让毛克利从老虎谢利·可汗的眼皮下逃走,巴西拉扑上前去与谢利搏斗,被击倒在地时也说着让他快跑。
巴西拉也不是顽固不化的。当他看到毛克利用人类的“小伎俩”救出受丛林其他动物敬畏的大象的幼崽时,他没有再表现出不满,也没有再对毛克利发出警告。我想,他当时或许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吧。这也说明,他承认了毛克利的人类智慧。在成长的路上,他们俨然成为了互相的导师。
这只黑豹不太凶。
角色多元,摇曳生姿
片中的其他动物角色也性格各异,让这部作品元素丰富,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代表了集中在社会中人类的个性特点。老虎谢利·可汗是霸道、冷血、残忍的代表;狼母亲慈爱亦勇敢;巨蟒卡奥是诱惑、死亡的体现;猩猩路易王象征着贪婪、无情的心性。
年龄层不同,感受到的和联想到的东西会不同。对于片中几个主要动物,其身上折射出的人性方面的特点我作了一个归纳,分成浅层次和深层次:
棕熊巴鲁
浅层次- 乐观幽默,重视友谊,敢于突破自己;
深层次- 尊重与善待不同种族的生物;在人类社会中,便是尊重不同族裔的人。
黑豹巴西拉
浅层次- 勇敢,敏感;
深层次- 一定程度上的循规蹈矩,不愿突破与创新。
老虎谢利·可汗
浅层次- 凶狠狡诈;
深层次- 本性难移,恃权傲物。
狼母亲拉克莎
浅层次- 慈爱与宽容;
深层次- 人与动物和平共处(很巧的是想到了一个词——与狼共舞)。
巨蟒卡奥
浅层次- 欺骗与伪善;
深层次- 世间的种种诱惑
猩猩路易王
浅层次- 贪婪;
深层次- 野心家。
小狼们
浅层次- 懵懂无知,天真无邪;
深层次- 正处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交渗阶段,是非观受到外界的干扰。
童话,确实是有教化意义的。想得简单点,年幼孩童们的感觉主要来自画面所带来的感官体验,比如,高兴、害怕等;再大一点的孩子,其体验差不多就是上面说的“浅层次”;而如果是大孩子直至成年人,那么他们会想到更多更深,也就是上面的“深层次”。
我是属于看电影的时候不会去细想影片背后的东西的人,完全就是沉浸在剧情中,“脑袋空空”,直到看完再会想东西。对于这部影片,我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挖掘的,虽然不一定准确(也许编剧和导演想表达的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但除了上面讲的那些,从这部作品里我想到三个问题:
1.仅仅考虑片中狼孩的境遇,如果你是他,你会回到人类的村子(也就是人类社会)重新做回人,还是继续做一匹“狼”?
2.怎样去看待反派角色所体现出的阴暗面(有人说这部片子并不适合小孩子看,还是有些道理的)?
3.(由上一个问题而来)怎样的童话才是好童话?
说真的,这几个问题,我觉得并不太好回答,答案一定不可能一边倒,或许还有很不一样的声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留给你们去思考了。
最后再提一下影片中的其他值得注意的细节。
“红色的花”第一次出现是在巨蟒卡奥的回忆中,揭开了毛克利的身世。这个“花”能给人温暖,亦有极大的破坏性;此外,也是谢利·可汗对毛克利痛恨到想要将其杀死的根源,而最终谢利却死在“花海”中。而且,这个也是路易王想要得到的东西。明明知道是危险的东西,明明感到畏惧,有的对之憎恨,有的对之贪婪,面对谢利的死,这又何尝不有点可笑与讽刺?
或许你已经想到这个“花”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么我想说的是,它将会成为你观影过程中的又一大看点,画面的展现与切换(伴随“红色的花”的羽化般的消失)处理精良。后面毛克利与谢利在“花海”上方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也是非常精彩的场面。
还有一些形象,虽然镜头不多,但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像在树梢之间滑翔的松鼠、习惯叨叨喜欢收集树枝的刺猬,都生动传神;甚至是就一个很短的镜头里的用前脚掌抹去头上雨水的青蛙也令人过目不忘。还有猴子庙里成千上万的猴子,画面实在是壮观磅礴,不容错过。
所以,当我再去想到这部影片的出品方是迪士尼时,我的感受是:惊叹。技术做到如此,真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感谢迪士尼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又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