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道德经》第47章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什么呢?因为智者可以洞彻宇宙间的真理,由一知二,由二知三,由三知万物。
把“知”当动词来看,你阅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长智慧。把“知”当名词来看,你损之又损、如如不动,可以守智慧。
然,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它会形成所知障,导致人根深蒂固地守着旧东西,无法让新东西冲进来,所以卡在瓶颈的人特别难受。
六祖慧能的境界为什么总在神秀之上?因为慧能大巧若拙,能断百思想,在自性中找到了自己的真心,任何东西都不会束缚他。
“断百思想”的能力,可以当成收摄身心灵的内功。为什么有的人做事,身心涣散,拖拖拉拉,处处留漏洞?而有的人则可以治心一处,瞅准目标,干掉诱惑,点点滴滴让人赞叹。原因就在收摄身心灵的功夫上。
邻家的侄女读书很上心,学习成绩傲人,总是全校第一,但她父母却说她的脑袋转不过她弟弟,总以为弟弟会更有出息。她考上了厦门大学后,弟弟却沉迷游戏,连高中都不愿意读,父母只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
一个人的心若一直向外攀缘,内在就会越来越匮乏,逐渐变成绣花枕头,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因为他们懂得: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古代人的读书人,常用半天读书,又用半天静坐,在“知与智”中取得了平衡,安住了自己的定盘星。儒释道是需要人去践行的生命科学,我们首先得有恭敬心和专注力,然后才能把信仰变成行动。
“外在知”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要在“内在智”上下功夫了。每个人都有智慧本体,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去激活它。雪师说要在综合实力上下功夫,尤其要注重人格与心境的修炼。
雪师今天在直播间讲解恭敬心,让很多人为之动容。我们可以恭恭敬敬地对待“天地君亲师”时,就能找到连接智慧本体的数据线,逐渐“弗为而成”。因为他们心中,一切都与心同体,都在心内,心外没有任何陌生和遥远的事物。
生活在别处的人找不到,生活在心外的人更找不到,所以有些人在寻觅的过程中会越来越烦躁。假若找不到自己的“静根”,他们就会一直在内耗里四分五裂。所以我们要无执于每一个当下,并且安心地居于静室。
雪师年轻的时候,在乡下有一个隐秘的禅房,连他的老婆孩子都不知道,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不关注外面的世界,让自己的心完全属于自己。有的人会问:这样做是不是太自私了?
《悉达多》里言:“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对于自性之光,很多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有为法”里难得见,却在“无为法”里寻常见。唯有破除一切名相,让自己处于真心状态,那智慧之灯,才会破千年暗。
老子的智慧还可以不断地往下延伸,它就像根一样,给生活的枝枝叶叶输送着营养。当我们护好了自己的根,还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