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象数’结合的表现形式是华夏文明给与人类的最伟大贡献成果之一。
参与实践必然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但是在相同的实践中,采用不同的获得知识,构建知识的方法,必然产生知识获得以及知识构建的效率和结果的差异性。
就像现代人的对科学的推崇。
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
由于采取了特殊的知识生成、构建的方法,使得人类利用科学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而所谓“科学”的方法,其来源就在于华夏文明以《易经》为代表的,以‘象数’结合的表现形式来获得知识及构建知识体系;以及古希腊诞生的重要的知识获得的思辨方式。古希腊的思辨方式。思辨模式是理性主义的怀疑论的源头。其目的原初是为了解构西方旧有的宗教知识体系,其后再扩展为对既有知识内容的辩伪、去伪的功能。
而华夏‘象数’结合的方式,则是“科学”构建新知识的核心方法。这就是理性主义强调的“以客观事实和数学为知识构建基石”。
这两者的综合,构建出了科学最核心的知识构建方式。
以客观世界为知识的基石——这必然来源于核心关注(自然-人)关系的文明之中。必然是一种去宗教化文明的才可能有的方法论(知识生成的起点并定义为非神的,这必然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社会中才能有的思维逻辑)。
以数学为表达发生——则直接否定了神言。
以此理性主义的源头必然存在一个或若干,核心关注(自然-人)关系并以非神为社会主要形态的文明。因此《易经》为代表的华夏文明核心理念,给人类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知识内容,而是其显现出的方式本身的创造性。它使得“实践生成知识”,连接“实践”和“知识”的两端的“生成过程”定下了以对事实的直观和数理的表达方式为基本范式的总基调。使得“知识”“生成”的行为客观性占据了主导性地位。
华夏文明的理论的核心表达方式的表现出原创性及巨大的有效性。在这个问题事实上是学界一直忽视或者故意忽视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