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
蔺相如完璧归赵
将相和廉颇负荆
赵国有一件人人皆知的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相传几百年前,楚国的一位玉工卞和在荆山中偶然找到一块石头。石头外表很粗糙,没什么稀奇。卞和却认定石头里面藏的是天下最美的玉石,高高兴兴地献给楚国的国君楚厉王。厉王叫宫廷玉工鉴定,说是石头。厉王很生气,下令剁掉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了,儿子武王即位。卞和又抱着这块石头,一瘸一瘸地来到宫廷,要求君王再作鉴定。武王的玉工又说是块石头,这下子连右脚也剁掉了。
卞和痛得昏死过去,爬着回到荆山,每天抱着那块石头,一个劲地痛哭。好多年过去了,卜和从健壮的中年变成了衰弱的老头,终于等到楚文王当了国君。文王派人取回石头,叫玉工精心雕琢,果然清光闪闪,温润柔和,满屋照得通亮,是一件稀世珍宝!为了纪念这位垂死的识宝人,特地取名叫“和氏璧”。
几百年来,玉壁成了赵国的传国宝。秦昭王十分羡慕,一心要弄到手。公元前283年,秦昭王派出使者,向赵惠文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283〕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赵王明知秦王不怀好意,不答应吧,会惹来麻烦;应允呢,显然上当受骗,有去无回。真是左右为难,进退不得。【〔-283〕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
宦官缪贤向赵王推荐自己的一位宾客,名叫蔺相如。说他很有才能,一定能够想出办法来。接着,相如被召进宫中,听罢赵王的意思,沉吟半晌,说道:“秦强我弱,秦国若想以城池换宝玉,我们不答应,过错在赵国;玉壁送去了,秦国不给城池,道理就在赵国一边。咱们宁可送玉壁去,占个有理儿。”同时表示自己愿走一趟。赵王当即任命他为大使。【〔-283〕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
蔺相如一路风尘仆仆,到了咸阳城。秦昭王在章台接见。玉壁从匣中取出来了,淡淡清光映照殿堂,多么美呀,的确是天下奇宝。殿上的大臣和宫女们争相传看,喷喷称赞,高呼“万岁”,祝贺君王得了宝物,却全然不提交换城池的事。相如在一旁看得明白,急中生智,上前一步,对昭王说:“大王,这玉璧其实也并非十全十美,有几处小斑点,想必大王没看出来?”昭王赶紧将玉壁交给相如,请他指示出来。【〔-283〕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
相如双手抱紧玉壁,回身靠着殿柱,双眼圆睁,头发直竖起来,把礼帽都冲掉了。他气愤地说道:“玉璧没有什么斑点!大王想要壁,就派人到赵国去交换城邑!想当初我在朝中沐浴斋戒五天,严肃地接过赵王亲手交给的玉璧。我指望大王以两国的友好关系为重,及时把十五座城邑的地图交给我的。谁想大王这样不郑重,嬉笑嘈杂,诚意在哪里?大王不交城池,我也没法回去见赵王,不如就毁在这里!”说罢,一头向柱子撞去。
秦王唯恐撞坏了玉璧,急忙劝阻:“先生千万别莽撞呀,寡人一定交割城邑。”
相如这才缓了口气说:“大王要是真心诚意,也请沐浴斋戒五天,再和我交换吧。”昭王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下来。
相如回到住所,料定秦王只是缓兵之计,于是命令随从换了衣服,化装成商人,暗藏玉壁,迅速混出函谷关,回到赵国去了。【〔-283〕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
五天后,秦王摆好仪仗,按照最隆重的礼节,召见相如,要换玉壁。相如这才严肃地说道:“自从穆公以来,秦国二十余代君主,往往随心所欲,不守信用。我怕辜负国家的使命,已叫人把壁送回国了、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真心换壁,再派一名使者,交割十五座城池,赵国敢不交出玉壁吗?我自知得罪了大王,犯了杀头的罪过,就请大王惩处吧!”
昭王十分恼怒,却又无可奈何,杀外国的大使,怎么也说不过去,只得顺水推舟:“请先生回国,带个口信,说寡人一定来换玉壁的。”说罢,便俸怯然回宫了。【〔-283〕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蔺相如“完壁归赵”,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赵王也因此特别器重他,封为上卿,地位还在老将军廉颇之上。这位廉颇,多次为国立下汗马功劳,很不服气,常常公开嘀咕:“我是一国的主将,冲锋陷阵,凭过硬的本领。那个蔺相如,后生小子,靠一张嘴巴皮子,居然升得那么高!等着瞧,我一定找机会给他点颜色看!”【〔-279〕赵王归国,以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得知这个情况,每次出门办事,总要躲着廉颇走。有一次,半路上看到廉颇的车子过来,便急急忙忙拐进旁边的小巷子。日子长了,相如的门客气不过:“那个老头子有什么好怕的!你是上卿,地位比他高,躲躲闪闪,我们的脸上也觉得没光呢。”【〔-279〕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不欲争列。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其舍人皆以为耻。】
相如听了,并不生气,只问了一句:“诸位请说说,廉老将军的威风比秦王如何?”门客们笑起来:“这还用说,廉将军怎么能跟秦王相提并论呢?”【〔-279〕相如曰:“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
相如接着说开了:“这就是了,秦王我都敢当面叱责,还怕他廉颇干嘛?我所以回避礼让,避免冲突,是不愿把关系搞坏。先为国家利益,然后才是私人情感。秦国至今不敢轻视赵国,是为什么?正因为我和廉老将军团结一心啊。”门客们这才恍然大悟。【〔-279〕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话终于传到廉颇耳中,老将军很受感动。他内心深自惭愧:原来这年轻人竟有这般眼光和胸怀,我算老糊涂了!第二天,他光着上身,背上背着荆条,不乘车马,走到相如的府门前,求见主人。一见到相如,扑地跪倒,请罪说:“我这个糟老头子,简直是个昏虫,心胸狭隘,不理解先生的宽宏大量,实在该打。请先生看在国家利益的分上,原谅我吧。”说罢,将荆条递给相如,要求他责打自己。相如扶起廉颇,心里热呼呼的,赶紧跪下回礼,也请老将军给自己多加教导。两人都感动得热泪滚滚,成为勿颈之交,共同辅佐赵王。【〔-279〕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射罪,遂为刎颈之交。】
这段故事,后来常常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受到观众的欢迎,戏名就叫《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