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传世名篇
01 传世名篇——01-1概述
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益加深。
大臣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因势利导,以柔克刚。
寒暄几句后,他说:“我老了,想安排儿子进宫当个侍卫。”
太后笑着问:“男的也这么爱孩子吗?”
触龙说:“比妇人还厉害呢。”
太后笑着说:“没有我们厉害。”
触龙说:“臣觉得比起长安君,您更爱女儿燕后。”
赵太后说:“非也,还是比较爱儿子。”
触龙说:“当年燕后远嫁,您舍不得她,却每年都求神别让她回来。因为一回来,就意味着她已经丧夫或者无子。父母爱孩子,都是为他们做长远打算的。而现在长安君正式为国立功的时候,您却不让他立功,到时您不在了,他用什么树立威信,自托于赵国呢?”
就这样,触龙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01 传世名篇——01-2赏析
触龙通篇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
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战国策》一共496篇,内容大多是阴狠的权谋和残酷的沙场。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家常闲话,温情脉脉, 风格独特。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备,使它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不见樯橹灰飞烟灭,只有谈笑之间。我真的很佩服这种能化干戈为玉帛的人。
02 对工作的指导
02对工作的指导——02-1文案篇
02-1-1写方案需要注意谋篇布局
清人林西仲在《古文析义》中,评论此文的结构,有一段很好的解释:“余细绎前后问答,譬善弈者,初观其闲闲置子,似觉无用;待成局之后较之,方知自首至尾,悉无虚着。”
对我工作的具体指导就是,策划再复杂的方案,也须要做到每一字一句都契合主题,通篇下来,需要有一气呵成的严谨感和利落感。
这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我表达有时不够言简意赅。所以得在这方面着重要求一下自己。
02-1-2 需要不断深挖方案的核心灵魂
触龙劝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说辞精彩?还是方式巧妙?
总觉得差了一点。
直到我看到《古文观止》里的一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
当时看到这句,心跳都漏了一拍。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你看到正确答案的那一刻,就知道以前的答案哪里不对。这就是正确答案的魅力。
这是一个令我受益匪浅的经验:对一个主题的核心灵魂,要一直深挖到“以上答案都不对”为止。
否则的话,先不说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跑偏,起码自己也会错过“心跳漏一拍”的美好体验。
比如我们如果给一个小镇做导视,那么他们的主打特色是什么?就需要深入地思考和提炼,直到“以上答案都不对”。提方案的时候,就会有直击甲方灵魂的力量。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理性的征服”了。
02 对工作的指导——02-2沟通篇
02-2-1 “虚伪”和“委婉”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可以对照触龙,见贤思齐,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莽撞,搞砸了气氛和合作,还安慰自己单纯率真不做作。
也许有小伙伴隐隐觉得,把话说得委婉有点像虚伪。其实我以前也有类似的困惑,不过这篇文章让我想通了。
这个本质的区别就是“目的”:虚伪是用好听的话害别人,委婉是用温柔的方式做对的事。
当我面对复杂的沟通难题即将失去耐心时,就在心里默念“诚则生巧”,让自己稳下来,不要那么生硬。
02-2-2 成功的社交需仰仗对方的配合
不配合的例子有秀才遇到兵,或者忠臣遇到暴君。
触龙能够劝服成功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赵太后。
赵太后作为一个拥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本质上是非常识大体,知进退的。试想如果触龙劝服的是商纣夏桀,那结局就大不一样了。
给我们工作的启示就是:同事之间要互相珍惜对方的善意和耐心,领导需要珍惜下属对公司的认可和工作热情。
02 对工作的指导——02-3学习篇
02-3-1有一个普遍而隐蔽的误区:
有时在想,如果我当时是朝中一员大臣,会怎么办?
以我远低于触龙的修养和能力,估计硬碰硬的可能很大。要是赵太后真的杀了我,那除了留一个没用的英名之外,我给这个世界到底带来了什么改变?我死得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们往往陶醉于自我感动,而忘了解决问题。
有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喜欢说自己辛苦,并且满意和感动于自己的辛苦。
而事实是,不产生效益的辛苦没有意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看不到结果的时候,得先反省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诚意够不够。是不是真的为解决这个问题,从思维方式到具体操作,付出了绝对的思考和汗水。
02-3-2 正解:解决问题需要你做什么,比你自己想做什么更重要。
比如我们团队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学习,那么不是有一个学习的姿态就可以了,而是你有没有在自己的位置上,使学习对工作的效益实现最大的转化。
就是说,你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强度够不够?学的这些知识为你解决了多少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也许触龙本来也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只是工作要求他必须沉得住气。
每当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就用这一条警醒自己。
结语
自古至今,世上已无新鲜事。我们现在遇到的难题,先贤们全都遇到过。
所以说,书里有一切的解药。
希望我们能通过学习、自省、务实,一步步实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