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销号、朋友圈不断地转发诸如“他们在等着日本人的道歉,日本人在等着他们死去”一类的话,我才知道这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
好评不少,电视采访里导演温情的话和捐出所有的收入的举动,也佐证这大概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至少对于绝大部份观众来说,都感受到了。
“由于长期遭受折磨,大腿两侧伤痕累累,胯骨、肋骨多处骨折,以致腰身陷进骨盆、颈部缩进胸腔,身高萎缩至147厘米。手臂脱臼,耳垂被扯掉,且因多番被轮奸,下身严重溃烂,至今终生不育。”这是第一个站出来指责日军性侵害的万爱花亲身经历。这不是孤例,二战期间,中国约有20万妇女被日军强迫充当性奴隶。这样的苦难要摆上大屏幕,不可避免地消费了老人们的苦难。她们,渐渐辞别人世。
观影前,我就在影评和朋友圈里领略了抹不干的眼泪、全场仪式般地等着片尾结束的情节。我看了夜场。大概是没有这份福气,或者是深夜里的观影者都躁动。我看的那一场,隔壁的大叔点评着片子里的食物,哎哟,大野猪。哇,纯天然的椰汁。前面的女生不耐烦地调换一个空调没那么冷的座位。观众素质是一个问题,但我们也要承认,这部纪录片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不会占据太大的比重。作为后辈,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伤害是多么深,我们感悲过后就是遗忘。这部纪录片去雕饰化,用最细碎的日常直接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脆弱。但恐怕老人们知道自己被这样丢进大荧幕,伤口赤裸示众,并不那么快乐吧。
影片从一场葬礼开始,结束于另一场葬礼。没有刻意强调沉重的历史,而是细碎地记录那些曾为慰安妇的老人们的日常。平静地过着每一日,甚至养养猫、调侃老了的日本兵,贫穷而安生。同样,他们皱了的脸和弯了的腰也在暗示我们,他们被时间驱赶着走。
从前遇到一道难题:心理伤害严重还是生理伤害严重。年少的我不假思索:当时是断手断脚更可怕。但是你现在问我:我会告诉你心理伤害。据影片介绍,慰安妇,死于疾病的不少。但更多的,是原本有机会活下来,但内心承受不住这份痛苦而选择死去。片中,每每老人们谈到这一段过去,都以各种方式表现出躲避和不愿回忆。一位老人说,想不起了。一位老人说,不说了,说了我不舒服。眼泪巴巴地掉。
有一位老人这样说,他们来了四五次我都没告诉他们。可见,他们不想提起这一段。如果可以,他们希望大家忘掉。
关于某个受害群体一类纪录片,我抱持着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希望他们的屈辱得到回应,另一方面又犹疑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把受害者的伤口裸露在众人眼前、不管方式再柔和缓慢,撕开就是痛。我们没有办法想象这个撕开旧伤的过程对于不同性格和受害程度的受害者而言,会带来如何的连锁反应。但就像仙人掌没办法呵护成含羞草一样,不论撕开的伤口的程度多浅、不论引导多温情,都无法改变二次伤害的事实。我们小时候看武侠,历经万难的大侠最后都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不提往事。不是因为这样很酷。而是因为过去太沉重了,只能以逃避的方式躲开那一段。有些伤害是没办法治愈的,遗忘是最好的选择。哪怕是动物,受伤的第一反应也是躲起来舔伤口。
作为后辈,作为观影人,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历史,伤害的本身就是伤害,战争带来的就是灾难。也许他会随着时间的转移发生某种转变,碾转在后辈的回忆里。但它的本质就是伤害,就会留疤,不论过了多久撕开来都是血淋淋的。他对当事人而言就是不堪回首的一段过去。
拍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片子和当事人的角色有点像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个人牺牲了自己的名誉,去成全了这部电影。而作为观影者,我们能对得起这些牺牲的,实在太少。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国家,还算平安。能做的大抵就是在别人喝汤洒了的时候不看他吧。
影片里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句,如果当初知道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我不如不惊动他们。
说这话的人,真的温柔,真的善良。
如果看完这部电影,能唤醒物欲社会封印的善良,恐怕是对她们最大的尊重。这些老人们说,大家常看看他们,他们就很开心了。蜂涌而去一定是一场新的灾难和叨扰,但我们可以把善意传递左右,不管这个人人高墙自筑的世界有多坏。
不忘前耻,心向善良。我们能做的不多,但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