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冬天,儿子用物流车送给我一些书籍。我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些书整理好。对着满屋子的书,我欣喜若狂,发誓要把这些书装进自己的脑袋里。
然而,起誓容易守誓难,哪里有时间啊?前几天,我刚刚抽空把杨绛写的《我们仨》读完。杨绛是我们的写作者的先行泰斗,文化巨人,平生著作,翻译多部,后人只能望其颈背。很小的时候,就很仰慕她,稍微长大点,也才听说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但是更多的是距离感,她是我梦中的偶像,在远处高高的云端上,我只能远远的崇拜者。
可是,自从我打开了在《我们仨》之后,我的偶像就从高处来到了我的身边,跟我促膝长谈,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偶像不止是名人,是文学巨匠,她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她也是有七情六欲,吃五谷杂粮,有喜怒哀乐的平凡人。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一本自传题的随笔,也可以说是先生晚年的回忆录。此书从先生的梦开始,一直到结束,全书前半部始终由她的梦来贯穿,以梦为主线。这种写作方法我个人认为是与先生的年龄大了有关。写这本书的时候,先生已经是耄耋之年,体力不支,自己的身体尚且需要别人照顾,哪里还有能力在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的病床之间来回往返呢。
可是,先生虽然是文学泰斗,可是先生她也是一个有血肉之躯,有悲欢的普通的人。她即是妻子,也是母亲。她即放不下朝夕相处的丈夫,也放不下自己的女儿钱媛,毕竟是母女连心。可怜的先生日夜忧思,夜不能寐,于是,她把满腔的关爱和惦念寄托到梦里,从此便夜夜梦中与挚亲挚爱相处相守。白天,和丈夫默默的相伴。晚上,母女连心,去感应钱媛的病痛忧欢……。在这份感情里,先生再也不是什么文学泰斗,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妻子在担心着自己的丈夫。她也只是一位普通的母亲惦记着重病的女儿。我也是身为妻子和母亲的人,我能感觉到此时的先生心里的痛和无助……。
每次看到这里,我的心也很疼。因为我看到的不是偶像杨绛,而是一位普通的,有血肉的普通的人。她离我很近,近的就像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她的喜乐悲欢我感同身受。
在《我们仨》的后面半部中,先生已经是痛失挚爱亲人后的孤独寂寞的老人了。于是,先生从先前的恶梦中醒了。现实的生活对她毫无意义,没有了挚亲爱的人,活着对她是种折磨。于是,先生又让自己陷入了回忆。她孤单寂寞的想念着她们仨人一起的日子,那时候,她们仨是很幸福的。
杨绛先生从她和丈夫年轻的时候一起求学开始回忆。他们一起学做饭,一起读书写字,一起去探险,一起交朋友……一桩桩,一件,点点滴滴都回忆到了。这些普通的人经常做的普通的事,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若不是有深深地思念,深深地眷恋在里面,莫说是年以古稀的老人,即便是年轻的朋友谁又能记得呢?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多么华丽的语言,也不是什么写作技巧。我只是看到了有着名人光环的杨绛她们家和普通的人一样的生活。她们也会为柴米油盐发愁,先生也和普通的人一样会面临难以说清的家务事,也会有犟媳妇又遇倔公公的翁媳矛盾。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我再次感悟到一个真理:上天从不是公平的,生活从不把人轻饶,即便是才高八斗的钱钟书,亦或是记忆过人的钱媛。在杨绛先生的笔下,详细的记述了钱老求职教授的始末。如此的人才也是几经周折,让我不禁感慨,生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记忆过人的钱媛偏偏又得了不治之病,这一切,都让杨绛记忆犹新。可以想像,这种担心非一时之有的。
轻轻的合上书本,抚摸着封面上的字迹,杨绛先生犹在眼前。杨绛先生是名人,看完这本书,我又看到了另一个身为普通人的杨绛。她和你我一样,只是丈夫的妻子,只是女儿的妈妈,只是一位会写些文字的家庭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