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刚把大纲列出来,就被迫休息了,今天开始继续。
《最养人的家为何伤人最深》,这标题被我反复咀嚼:有哪个父母不是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好”呢?至少在主观意识层面,绝大部分都觉得“我都是为你好,才会……”的吧?
我想到了另一个现象级逻辑:“事情虽然做坏了,但是对方心是好的,你就应该大度点。”、“我在意你才会说你,你怎么不见我去说个陌生人?”……
正式开始前,我得先打个预防针:
1、以下内容可能会让部分养育者感到不舒服,这是正常的,不舒服来自于我们可能很少有这样的机会面对一个“现实”,这个“现实”是客观发生的,不是主观设计的,只有真的看见了现实,我们才有机会反思“面对这个现实我产生了什么情绪,从而引发了我什么行为去应对”,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去设计“我有没有新的行为方式去应对这个现实”,而不是被情绪主宰行动,挟天子以令诸侯。
2、只有了解被养育者的真实情绪感受,我们才有机会与其对话。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被养育者,在我们都“只是个孩子”的时候,也曾有过以下经历,当我们将自己放回到“孩子”的年代,重新走一遍心路历程,或许是为自己开了一扇从未发现过的新的窗户。
“虐待”这个词听起来特别严重,绝对不会是“在我家会发生的事”(大部分人),然而,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可能都会面对这样的现象,只是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这个现实进到内心就有了不同的体验,有些人可以以相对健康的方式去处理,有些人则陷入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虐待:是指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某些人或某些事物;虐待是一个人以胁迫的方式控制另一个人的一种行为模式。详见《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通常我们可能一下子就能看到一个人被暴力对待是虐待,而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和忽视,替代性虐待更是常见又不容易被觉察的一种特殊虐待方式。当然,很多时候并不是主观刻意说“我就是要虐待你”而那样做,而是某些行为本身在客观现实层面,就是“虐待”,只是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么做了。
例如: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不学着点好?——典型的情感虐待。初衷基本都是觉得想让孩子有个榜样,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殊不知,这样的话语让孩子听起来就是妥妥地“你不好,你不对,你不值得拥有我们的爱,你,不配!”有人说:“怎么这么矫情?我就是一说,你就一听,这么大的人了,还能被我说病了?”是的,就是这么矫情,就是能被说病,因为说TA的不是别人,是TA最想被得到认可、得到支持、得到肯定的“父母”啊!直到孩子们在家长身上受够了伤害,于是建立起强大厚重的心灵护卫队,终于改口说:“我一点也不在乎你们怎么想,我一点也不期待别人怎么看我。”亦或者在不断地委屈求全中培养出“不断付出以期获得爱”的能力,将别人的需求当做圣旨,不予反抗和反驳,只为得到认同。
再例如:过度地保护孩子/刻意的挫折教育——情绪虐待。①在过度的保护中,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和痛苦的权利,致使其不能在恰当的年纪学会如何改进自己的状态,错失的机会不会反复重来,最终将会形成孩子在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状况时退行到婴孩的状态,手足无措。②刻意的挫折教育,在我看来和刻意的快乐教育一样,挫折教育否认了孩子本有的快乐,刻意营造出人为挫折,快乐教育否认了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刻意营造人为的欢快。其核心依旧是剥夺了孩子本有的情绪应对功能,剥夺——就是虐待。
当然,还有一种隐秘的虐待方式叫做“替代性虐待”:比如你目睹了爸妈的吵架或打架,目睹了兄弟姐妹中的谁受到家长的殴打,旁观了家里的冷战……当然,重要的是,你被置身于事外,他们再怎么腥风血雨,对你依旧风平浪静。——听起来不是很幸福嘛,像个被保护的小公举,然而事实是残酷的,当目睹了虐待行为的时候,我们受到的暴力在于更多的幻想:①我是不是得到了“特别的对待”,面对真实受到虐待的人有种罪恶感;②就像同一屋檐下不能同甘共苦的另一派的人,在往后的生活中较难与人建立平等的情感关系;③以儆效尤,担心自己如果不乖不听话不够好,会不会下一个被暴力相待的就是自己,于是学会了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当然,这种替代性虐待也会包括看电视时受到的震撼,大多会产生第三种幻想,这也是很多电视观影要求家长陪同指引的原因了。**替代性虐待给人带来的伤害与任何实质虐待的创伤等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幻想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以下搜罗了前辈总结的虐待类型清单以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情感虐待
•陷孩子于进退两难的处境,不管选择什么都会得到负面结果
•将过错推到孩子身上
•改变孩子对现实的认知(理智上的虐待),例如:“爸爸没有喝醉,他只是累了”
•过度保护\溺爱\为孩子找借口\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他人
•贬抑孩子的自尊心
•双重讯息(说反话):“宝贝,我当然爱你啊!”(妈妈却全身紧绷、咬牙切齿地说出这句话)
•完全不提起虐待事件
◎情感忽视
•无法为小孩提供抚育、照顾,或是爱
•无法为孩子设立生活架构或界线
•无法耐心聆听孩子说话\无法相信孩子所说
•期望小孩可以提供家长情感上的慰藉,让家长好过一点
•因为心理问题、药物依赖、忧郁症或是强迫症,无法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无法鼓励孩子受教育、增进智力发展
◎生理上的忽视
•缺乏食物、衣物、住所
•将孩子独自留在不适合的场所
•要年纪太小的孩子照顾他人、为他人负责
•无法提供医疗照顾
•允许或鼓励孩子吸毒或酗酒
•无法保护孩子不受他人的虐待,包括配偶的施暴
◎言语虐待
•过度怪罪、责备和羞辱孩子
•谩骂、讥讽孩子,把孩子拿来和别人比较
•欺负、捉弄、嘲笑、贬低孩子
•唠叨、碎碎念、尖声说话、言语侮辱
当然,还有包括肢体的虐待和性方面的虐待,由于这两个板块比较常被提及,我就省略啦~
特别提出一点关于性的虐待,我自己的补充:刻意地隐瞒、回避与性相关的话题,或刻意地夸大讨论对性的感受(无论是欢愉还是厌恶)、将自己对性的态度灌输给孩子,忽略孩子自己的理解——统统都是虐待,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感受到的“现实”产生困惑,因为性本身就是个“事实”,而当我们刻意而为的时候,这个事实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对孩子造成创伤体验,使其在面对此类话题时难以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
很喜欢琳达·弗瑞尔所说的一段话:
小孩要被严格管教才能成长茁壮,对吗?或许是吧。但孩子是否会因为你生气、讲话稍微大声一点点就退缩害怕了?他们充满恐惧吗?他们是不是看起来郁郁寡欢、无法玩乐?他们会不会经常生气,具侵略性?他们是否会无情地欺凌家中年纪小的成员?他们的情绪是否阴晴不定,既负面又“难搞”?如果你本人在童年时期就曾被过度严厉地惩罚或管教,你将会无法辨别适当的惩罚和虐待有什么不同。虽然这不是你的错,但你仍旧无法分辨。
或许我们不断展示出各种家庭中琐碎的现象,就是为了告诉你:亲爱的,这不是你的错,只是你无法分辨。
现在我们一起面对,一起讨论,一起发现真正适合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