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谁没有几个跑马的朋友?前段时间的重马,我认识的好多人都参与了那场狂欢。
我不喜欢长跑,我喜欢看别人长跑,这是真话,有很多证人的。读大学的时候,经常被强制要求长跑,一周至少跑一次10公里、一个月要跑一次20公里,我一般出去一公里就躲了,抄近道到终点线一公里处点支烟,慢慢等待,看到认真跑的同学陆陆续续过来了,那种心情真的很爽。接下来我一般会用点矿泉水洒在额头,再倒一些在衣服上,伪装成汗流浃背的样子,一路坏笑跑进队伍,在距离终点100米左右的地方,一边大叫一边加速,显得自己很有拼搏精神。
这种做法一定很受现在的马拉松爱好者鄙视,你倒也别急,要知道抄近道这件事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作案未遂时,我也只有咬紧牙关跑。所以,在你们还没被马拉松病毒感染的时候,我早就体验过接近半马的感觉了。只不过,那时我们从未有过如今马拉松玩家那样的自拍发朋友圈的高光时刻,跑完就趴草地上躺几分钟,回寝室提起书包去上高等数学。想洗洗睡,没门。
重马让我的朋友圈好生热闹了一下,我这个人不喜欢跑,闲着就喜欢瞎琢磨,也就想了想马拉松这件事。
最近《最强大脑》中外对决,我发现外国队好几个是生物学博士,在当年击败大刘《三体》获奖的《遗落的南境》改编的新片《湮灭》里面,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也是一个生物学博士。看来,生物学的威力很大啊,那我就用一些生物学的知识以及梁宁的一个思维模型来解读一下马拉松,再用曾鸣的一个思维模型来理解一下马拉松的启示,并借塔勒布新书中的一个观点对马拉松的未来做点预测。
马拉松为什么会崛起?
戳中痛点。
人有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恐惧,前三种都是恐惧的变体。恐惧是本源性的,尤其是死亡恐惧,因为只有死神永生。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从对死亡的恐惧中找到蛛丝马迹。有人会被恐惧束缚手脚,而有人能被恐惧激发动力。对了,那些自虐性地反本能地跑马拉松的人,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明白,他们正是被这种恐惧驱动。跑马拉松,首先是以一种健身方式提出来的,这迎合了当下中国中产群体扩大的健康需求,这就是痛点——与死亡逆向行驶;其次,当人们跑着跑着,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释放一个信号,自己这个个体生命力旺盛的信号——挑战死亡的证明。当然,这个信号还有一个副产品,接下来就是了。
挠到痒点。
人类都有强烈的社会认同。你想,那些有不合群基因的人,早在漫长的蛮荒岁月中被淘汰了,只有具备极强合作基因的人,才能共同对抗残酷自然。失恋为什么痛苦?不就是得不到认同嘛。这还只是得不到一个人的认同,要是得不到群体的认同,有多痛苦可想而知。人本质上又是需要分类的,可以节约认知带宽嘛,比如你是重庆人,他是河南人;你是清华毕业,他是蓝翔结业;《论人的天性》里讲到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认为高于其它民族一等的观念,这也是一种分类。人既要群体认同,又要分类处理,其中最佳的平衡点就是,属于某一个高人一等、高光荣耀的群体,马拉松群恰好满足。因为,他的门槛够高,把那些懒虫、胖子、酒鬼、二次元等等统统拒之门外。你看我们马拉松群,生活自律又精进,生命力澎湃,这就挠到了每个人的痒点——一个理想的自我——一个虚拟自我的实现。(你看那些看偶像剧脑残粉,为什么一段外人看来庸俗不堪的感情她都要痛哭流涕,因为她以为自己活成剧中人那样嘛,不用赚钱,不用刷马桶,不担心肥胖,只有一件焦虑的事——我到底选哪一个男人当男朋友。尼玛,既然一切都可以想象,何不设定为你在一个一妻多夫制的国度呢。)
拨动爽点。
丛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讲,运动本来就能让人快乐,因为我们的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同时,我们从昨天《论人的天性》里知道,现代人的基因自带攻击性,因为攻击性低的族群都被攻击性强的淘汰了。但是现代社会有很多成文不成文的规定压抑这种攻击性,运动恰好可以释放这种攻击冲动。那运动方式那么多为什么选马拉松?首先,马拉松需要付出更多,释放的攻击性也就更多。还有,从“心流”的角度来讲,马拉松这种一个人完成,长时间沉浸其中,也更容易获得。再说,人都有一种偏见,在行为心理学上叫“禀赋效应”,指普遍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哪个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儿女长得丑?把“禀赋效应”再延伸一点,如果一种你已经高估的东西还让你付出很多,你就会加倍高估这个东西。比如,你儿女每做一件有一点点成就的事,你就觉得天才啊。其实,这很可能是你在自我欺骗。如果跑3公里已经能让人舒服,那跑完42.195公里之后,回想自己付出的努力、超强的毅力、滴落的汗水、战胜的困难,想控制住不让自己感动自己都很难。
马拉松崛起的启示
点
每一个作为个体的马拉松参与者,都是一个点。自娱自乐可以,如果你还想一边爽一边数钱,那一定要有更高阶的想法。比如,你要去想想为什么马拉松这么疯狂,而不是全民乒乓球、滚铁环、举重、斗鸡……那一定是马拉松这个点所处的位置不同。
线
很多个点,会汇成一条线。如果你善于穿针引线,从参与者升级为参与者和组织者,这个组织者不是狭义的主办方,包括小的俱乐部,甚至就是一群发烧友,于是你就可以兜售装备了。要说哪种用户商家最满意,发烧友。
不管你怎么穿针引线,如果处于一个没落行业,比如你现在还要组织一帮人交笔友,或成立诗歌俱乐部,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你一定要盯住朝阳行业,迅速进入,占据先发优势,获得非线性收益。
一个人,一生不获得一次非线性收益,一定是平庸的。这种收益不仅指金钱,也包括智识。为什么领一辈子工资成不了富翁?为什么教了一辈子书成不了大师?因为他们的收益是线性的,没能获得一次非线性的指数增长。
要想获得非线性收益,还得进一步升维思考,那就是看看你这条线处于哪个面。
面
你为什么成不了马云?因为你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你是一个点。
淘宝天猫上的卖家,链接无数个点——你一样的普通消费者,他们也成不了马云,他们是线。
马云干的是一个面,他提供平台,让所有人玩。
面,才能形成网络效应,获取非线性收益。
而你的点和线,需要“面”来赋能。
回到马拉松,谁在为你赋能?你能不能为所有的马拉松个体、群体提供一个平台?
体
如果你把一个面夯实了,要想想如何扩张为一个“体”。
你以为马云只有电商平台?为了支撑最初那个“面”,需要支付系统,所以会有支付宝蚂蚁金融;需要物流,需要大数据,需要二手交易,等等,这些又会一个个展开为一个面,再融合为“体”。当你成为一个“体”,不是为了“狡兔三窟”,也不是成了九头蛇,你实际上就杀不死了。因为你的基因会延续,如同搜狗是搜狐的儿子。谷歌正在干的也是如此。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比你的“体”还要大的是另一个“体”——经济体,或说时运。让你在当下的中国干事,与100年前的中国干事,完全不一样。马拉松搭上了中国崛起、中产扩容这个时运,100年前民间好多人都在抽鸦片,很多人全年面露菜色,你去组织马拉松试试。
禅定时刻到了,请你想想自己所干的事搭上时运没有?不能借时运之势,都是瞎折腾。你,处于什么样的点线面体?常态的?下沉的?还是上升的?新生的?如果你赶上了时运,就该好好地谋划 ,如何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由面至体。
有些人,在下一盘大棋,你要善于识别,和他做朋友。
马拉松的未来
说实话,我不看好。
马拉松有一个根本困境,就是它本质上有扩张冲动,但越是加速扩张越是加速衰落。当参与马拉松的人越多,马拉松也就越不能给参与者精英云集的认同感、异于常人的优越感、自我超越的存在感。
如果说读书逆人性,锻炼逆人性,马拉松则是超级逆人性,人性可以挑逗,然后做朋友,人性不能一直忤逆。
我最爱的思想家之一,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他今年2月刚出的新书《Skin in the Game》里讲到,怎样识别一样事物是否会持续,就看他已经存在了多少年。比如读书,这件事一定会持续很久,因为已经存在很久。
那马拉松盛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