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奶”原来真的是开!奶!古人脑洞真大啊

我们办公室有一位编辑是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小孩的90后姑娘,经常有人问她为什么会对喂奶啊、孩子睡觉啊这些“妈妈的事”感兴趣,说实话我也挺好奇的。

回想我没有孩子的时候,对这些事似乎是漠不关心的,不过事实上,在潜移默化中,女孩子似乎都多多少少做了为人妻、为人母的准备。从我们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开始,玩的玩具,抱小洋娃娃的姿势,玩过家家时候的角色扮演;到再大一点,我们会被揶揄“不会做饭,以后怎么嫁的出去”,这一切,似乎都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我们透过认同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被预期(可能也预期自己)有一天要结婚生子、做一个好的照顾者。

Nancy Chodorow(2003)说,这叫做“母职的再生产”。

失衡的亲职结构造成男孩和女孩所需要面对和处理的议题不同,其中的结构再制乃是透过社会结构诱发的心理过程。

这既不是生理的必然产物,也不是刻意的角色训练,说来是一个有点“养成”感觉的过程。

图片来源:nytimes.com

大概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婶婶生了小宝宝,住在我奶奶家。当时我放学回家会直接回奶奶家,所以算作“隔代教养”的。在婶婶坐月子期间,常常看到婶婶和奶奶忙进忙出,婶婶的胸前也总是湿了一片,以至于她得不停的换洗衣服。

我都没有太多的印象她是不是一直母乳亲喂了,只记得有时候泡完奶粉,她会先把奶滴在手背上试温度,而且还会给小宝宝喝糖水(当然,我也是现在知道那是葡萄糖水),当时是让我超级羡慕的。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和叔叔都不怎么帮忙,只有奶奶和婶婶在忙活,而我也不允许抱宝宝。这应该是我人生当中经历的第一个“田野观察”。

我在开始研究睡眠的过程中,对哺育这件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很好奇“喂什么”这个问题,以及社会整体对于母乳喂养这件事的认知观念的历史沿革。

于是某一天我问了我婆婆,她告诉我:“我是被奶妈喂大的,而且我的4个兄弟姐妹都是被奶妈喂大的。我爸妈都去搞革命了,所以花了不少钱请奶妈喂我们奶。”我听得目瞪口呆,我一直以为奶妈是宫廷剧里才会出现的桥段,婆婆接着说:“因为我家里条件比较好,所以可以请得起奶妈,奶妈的工资很高的,而且我的奶妈还很馋,经常给我妈说她要吃肉才能好好产奶”。

现如今,我们无时不刻都在听到“母乳最好”“亲喂好于瓶喂”这些论述,亲喂母乳似乎已经成为了哺育的优先考量,甚至是唯一考量。然而,过去,我们对哺育的认识也是这样的吗?

今天倒是不想从母职啊、文化啊、依附关系等等方面去讨论这个哺育的问题,就是非常单纯地想知道,过去的人是怎么样认识哺乳的?于是呢,发现了一本极其有意思的书,叫做《中国古代的育儿》。

在第二章“古代育儿的程序与内容”中的”婴儿起居部分”,描述了一些古代关于开奶、哺乳和喂养的认识。

书中写道,古人在照顾孩子起居时,秉承的理念是“柔弱扶植为主”,因此造成了一种呵护有加、而锻炼不足的幼儿保健文化。

比如,根据中国传统的接生方法,婴儿出生后立即要进行“拭口”。古代的医籍都很强调这一步骤的重要性。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初生出腹论》说:

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为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见《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卷四二二,《医部汇考》四O二,《小儿初生护养门》)

古代民间视这种“拭口”为接生的一项重要手续,不少人就是相信假如不拭去婴儿口中所含污秽,那么婴儿一啼,口腔所含污秽便会被吞入腹内。传统医家认为这些“恶汁”会引起日后许多疾病。

明代寇平的《全幼心鉴-拭口法》对此是这样说的:

小儿在胎,口有秽恶,生下啼声未出,急用新软绵包指,拭去口中恶汁,免使咽下。咽下则为他日痘疮,不可不知。若伏之在于心,遇天行时气,久热不除,热乘于心,心主血则斑。伏之在胃,而胃主肌肉,发出外则出疮疹。伏之在脾,则出水泡。伏之在肺,则出脓泡感冒风寒。其毒当出世之小儿,每不能免此者,或幼年不去,年至四、五十岁亦无可免。

断脐之后,一般会用父母的“故衣”把婴儿裹包起来,称为“裹儿”。这主要是使婴儿在生理、心理上觉得安全、温暖,倒颇有些像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襁褓。

接下来就到了重点的喂哺环节了,在这本书中提到,由于古人未能认识到婴儿出生后立即吸吮母乳的好处,所以他们不主张婴儿出生后便即行哺乳。

一般做法是先喂以甘草汤。

《千金方》指出具体做法是“以甘草如手中指一节许,打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绵缠沾取,与儿吮之”。

这样做是要清除体内胎粪,洁净消化系统,免除日后疾病。也即《千金方》中所说除去“胸中恶汁”,“令儿心神智慧无病”。然而《千金方》也指出,如果“饮一合尽都不吐者,是儿不含恶血耳,勿复与甘草汤”。

之后可以喂以“朱蜜”,藉以“镇心神、安魂魄”。

具体方法是“以飞链朱砂如大豆许,以赤蜜一蚬(xian,读显)壳和之,以绵缠筋(zhu,读柱)头沾取,与儿吮之”。

服朱砂和赤蜜之后,传统医家又提倡让新生儿服牛黄,因为“牛黄益肝胆、除热、定精神止惊、辟恶气,除小儿百病”。

此外,民间也有喂黄连水和人参汤的习俗,前者取俗谚所云“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之意。

到明清时,有医家指出甘草、朱蜜、牛黄、黄连、人参等药材给婴儿服用的弊端,并提出了改良方法。

例如寇平《全幼心鉴·下胎毒》便说:古之为方书中言儿始生落草,服朱砂、白蜜、黄连,欲下胎毒,明医详之。论日:今之人比古之人,起居摄养大有不同,其药乃伤脾败阳之药,若与儿服后必生异证。……凡下胎毒,只宜用淡豆豉煎浓汁,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气,消化乳食。

这种改良建议为不少明清幼科名著所采纳。此外也有提出以韮汁和猪乳取代从前药性较烈的甘草、朱蜜、牛黄等,给新生婴儿服用。其效用虽有待商榷,但比较以前无疑是一种进步。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甘草、朱蜜、牛黄、黄连、人参,还是淡豆豉、韮汁、猪乳,都是不适宜给新生儿饮用的。

然后就是到了我们现在仍然常常听到的“开奶”。现在“开奶”仍然还在许多地区流行,被很多人认为是生产之后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当然,科学的哺育观告诉我们是不需要开奶的,需要的只是让宝宝尽早吸吮,不过“开奶”到底是啥意思呢?

一般是在三朝当日,请一位正在哺乳的妇人为自己的婴儿开口,生男孩的要请正在乳女孩的妇人开奶,反之,生女孩的则要请正在乳男孩的妇人开奶。汉族和满族都有“开奶”的民俗,汉族在三朝时进行,满族则在婴儿诞生翌日进行。

而真正的授乳环节,可供选择的有两种办法,一个是由母亲亲自授乳,一个是雇人授乳(也就是奶妈)。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似乎又逐渐回归到母亲亲喂这个主流上去了。

在古代,母亲不自乳儿而由他人代乳是身份的象征。例如《礼记·内则》便提到世子出生,负责乳哺的是“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但“士之妻自养其子”。这种习惯也延续到后世的宫廷,历代皇宫乳母、奉圣夫人,可谓史不绝书。

民间同样有乳娘的需求,富贵人家请人代劳,又或者产妇基于健康理由不便授乳,都是造就乳母这一行业的原因。

虽然汉代曾经有过视妇人乳儿为不吉利的民俗,王充在《论衡·四讳》已大力反驳,而后世士人家庭亦多摒弃这个看法,主张生子自乳。元人郑太和《郑氏规范》便规定其族“诸妇育子,苟无大故,必亲乳之,不可置乳母以饥人之子”。这个看法并不是孤立的,明代陈龙正《家矩·雇乳母论》更进一步宣称雇乳母等于“杀人子而养吾子”。

宋人袁采《世范》也是站在这种人道主义的立场来讨论的,他说:

有子而不自乳,使他人乳之,前辈已言其非矣。况其间求乳母于未产之前者,使不举己子而乳我子,有子方婴孩,使舍之而乳我子,其己子呱呱而泣,至于饿死者……(卷三,《求乳母令食失恩》)

至于具体的授乳方法,传统医家也有颇细致的介绍。

例如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就详细列出哺乳应注意事项:凡每乳儿,乳母当先以手按,散其热,然后与儿吮之。若乳惊汁涌,恐儿咽乳不及,虑防呛噎,则辄夺之,令儿少息,又复与之,如此数次则可也。又当视儿饥饱节度,一日之中,知几乳而足量以为常。每于早晨,若有宿乳,须当捻去。若夏月不去热乳,令儿吐哯,冬月不去寒乳,令儿咳利。又若儿大喜之后,不可便与乳,令儿惊痫。若儿大哭之后,不可便与乳,令儿吐泻。又乳母不可太饱,恐停滞不化,若太饱,则以空乳令吮,则消。(卷二,《乳母论》)

害怕婴儿过饱是古人一种普遍的顾虑,俗谚云:“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婴儿作为食乳者,其心理和生理无疑得到了医家莫大的关注,因此,要求授乳者尽量要配合婴儿的身心状态来喂哺。

至于授乳的姿势,同书又说:

凡每乳儿,乳母当以臂枕儿头,令儿口与乳齐,乃乳之。不可用膊,恐太高,令儿饮乳不快,多致儿噎。又乳母欲寐,则夺去其乳,恐睡不着觉,被乳填沃口鼻,别生其他事,又且不知儿饥饱也。(卷二,《乳母论》)

此外,无论乳儿者是母亲还是乳母,传统医者一般要求她们注意饮食健康和心境平和。古代认为“血气化为乳汁”,而“善恶悉由血气所生”,因此“喜怒、饮食,一切禁忌,并宜戒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乳母论》)这种论点与胎教精神亦颇有相近之处,而实际上孕妇和哺乳妇人的饮食宜忌亦很类似。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婴儿未能吸吮母乳或者得不到足够的母乳时,古人也会利用一些食品代替。

明清传记资料中就曾有过若干家庭以米汁、粥水等稀薄谷类制品喂哺婴儿,代替或补充母乳的记载。此外,用动物乳汁哺婴也很常见。

宋人钱乙甚至具体开列猪乳哺婴法,先用小猪刺激母猪乳汁涌出,然后 “提猪母后脚,猪儿口自离乳,急用手捋之,即得乳”(《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卷四二二,《医部汇考》四0二,《小儿初生护养门》。

东北地区亦流行用羊奶乳婴,其法与猪奶乳婴不同,当地人习惯用接受过训练的奶羊直接哺婴,只要婴儿一啼哭,奶羊便会自动伏卧婴儿旁让婴儿吮吸。

传统对给予婴儿辅食的态度相当谨慎而略趋保守,而且乳儿期较长,断乳时间较晚,多半是足两岁后才真正断乳,也有三、四岁甚至五、六岁才断乳的。而婴儿食品主要是煮得烂熟的米、面等。

吕坤《四礼翼·冠礼翼·蒙义礼·儿食》说:

离乳始食淡粥烂饭,勿与腥荤糖蜜、粘浓甘美之物,不止难克易病,且习馋惯,恣其口腹,终身不能食淡茹粗,流为饕餮餍足之人矣。

这很能代表古人对于训练孩子口胃的谨慎态度。

当然,也有个别地区的一些习俗没有坚持这种原则。例如江南地区幼儿离乳“开荤”是流行吃鹅肉的,名句“今日开荤尝鹅肉,明朝学步不跌跤”就是写这种习俗。

了解古人怎么哺喂,怎么育儿,对现如今我们怎么带孩子确实没什么帮助,但了解整个认知过程的演变,却是一件颇为有意思的事情,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葩”的育儿传统,为什么老一辈会如此坚持这些传统。

- END -

本文为原创文章,任何商业机构、媒体(含自媒体)、网络等平台在转发时请联系好睡宝,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0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8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2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72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7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8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45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