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读书,似乎我们一直都在不断地阅读学习之中。不知道你有没有在读书中找到属于你的乐趣。
小时候
还没进入学校,偶尔一本画满插图的小人书就是我们的最爱,一本书,一支笔,能让我们玩半天,一页页翻开,有大开大合的随手挥霍、有精雕细琢的人物细描、要是有几本好看的漫画书,那定是要细细珍藏,只敢用其他干净的本子,印在书上,一点一点的拓印下来,那慢慢的成就感,是小时候读书最大的乐趣。
小时候
真正开始知道,书是用来学习的时候,是在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们开始逐字逐句的对字的写法,还有缘由进行讲解。在那时候,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故事。
我是最喜欢语文的,这代表无尽遐想。就像一个“故”字,在我看来,就是古代的事。“分”,就是用刀之类的外在力量强行是一样东西别离。这不是正统的解法,但是我眼中文字的魅力所在。
最喜欢的是古诗,当时的古诗,是简单的,淳朴的,几个平凡普通的词汇,表达出一种深远好大的理想状态。喜欢自己的脑袋从字面上的说法像解密似的,把老师没讲过的诗词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然后听老师说,不错,有预习功课。
后来,记不清是五年级还是六年级,我同桌的一个女生,常在外面补课。我意外地知道,她居然还补习对联,我瞬间起了兴趣,两人做了几个看上去有那么回事的对子。特别是最后一个,我好像用了天、国两个特别大的字。这里的大是指,它所代表意义太大。现在想来,确实还是蛮不好意思的,一个啥都不懂的小屁孩,还敢口出狂言,说这样的句子。
当然,说到诗词,那也不能冷落成语,作为语文世家里的高干,成语,往往是一个大宗族的代表,它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你要了解它,必须要了解它的家族背景,它从什么朝代开始兴起,以什么事业保证家族兴盛,是出生庙堂,还是起于草莽。一点点展开,发现一个词语也能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长大后
学东西变成了以实用性为主。现代文,从古老的单字变成词语、从词语发展出句子、从句子延伸出句式与修辞。一点点的积累,在我们的课文里,自然少不了浅显易懂的现代文章。
排比、比喻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往往是从古文中一点点的演化而来,但现代都用白话,简单,直接,更加容易让人读懂,普及性与大大提高,文章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中,这是我对现代文学的直观感受。
但同样的,现代文意义深远,回味悠长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当时,读到这篇文章是在课本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的。
那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年纪颇大,又饱经事世的身影,看到的是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父亲,是充满了悲情色彩的。而现在,在前不久刚过去的父亲节,我专门去买回朱自清文集,细细重温那熟悉的文章,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父亲。那个在我印象里很高大,实际现在只有我肩膀高的父亲,他的操劳,他的辛苦,他的温暖,远不是文章中短短的文字描绘出来的,我在那个瞬间,多想回去,回到家里,去拥抱我的父亲。
其实
仔细回想,书从来就是与我们生活东西,它承载了数不清的厚重与清爽,如果你能在生活中,偷得半天的闲暇时光。一本书一清茶,一小刻钟的冷静,或许对生活,会有不一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