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485字
七月,太阳热烈,韩江温柔,带着工作室学员来到了享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潮州,与另外四个工作室开展联合研修活动,从工作室的级别来说,我的工作室是最低的,仅仅是一个县级工作室,其他的,两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两个市级工作室,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稍微玻璃心一点点,我这个主持人,也难免多少有些底气不足,好在本人自2016年开始进修家庭教育、心理咨询课程,逐渐地学会了“祛魅”。因此整个活动过程,在和其他几位主持人、专家的交流交往中,我并没有什么不适。当然,一来东道主李校长确实非常有涵养,不愧为全国模范教师,40出头即评为正高级、特级教师,他和两位年轻的助手的安排周到细心、高效,让我心生敬意和安全感,二来得益于我这7年来不断地思考一些问题。
7月5日晚,在潮州有名的牌坊街逛着,刚坐下来,喝一瓶油柑汁,无意中看到手机跳出一则新闻快讯:48岁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轻生离世。一个天后、巨星,不少歌手、听众的偶像,死穴居然是男女“感情”?无法生育?就这么一点都不高大上烂俗的原因?……
人潮拥挤中,一个词在脑海反复出现:祛魅。
什么是“祛魅”?“祛魅”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它对应着人类文明历史中理性战胜宗教的过程。粗浅来说,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祛魅”,就是去除神秘主义因素。纵观人类史,当面对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比自己强大的事物时,比如巨兽、火、闪电、星空等等,人们总会给它披上神秘面纱,并给其强加上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当古人开始发明工具,并能够通过协作,战胜看似令人恐惧的野兽,那些之前跪拜过的图腾,便慢慢走下了神坛。当人们慢慢能够人工生火,掌握电的奥秘,从地心说迈进到日心说,那种对于自然的畏惧,慢慢便成了改造世界的渴望。
落到具体的一个人,一生也大概如此,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一直处在不断解构、探索、链接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当面对一件未知的事物时,由于缺乏了解,无法解构未知事物,不能明了未知事物背后的逻辑、本质,一种神秘感便会自动附着在上面。这种神秘感来自未知、来自没有体验过、来自心存畏惧。由于缺少对某个未知事物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总会不自觉地给它套上主观上幻想出来的光环,或者套上神圣光环,极度拔高,让自己觉得高不可攀;亦或者套上困难模式,让自己望而生畏。自己套上去的光环,又反过来作用于自身,成为限制自己的障碍。
“祛魅”的本质是什么呢?应该是消除对完美的盲目崇拜,消除对权威的麻木顺从。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晕轮效应”,也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当我们发现一个人身上的光环并被对方吸引时,我们很容易将这种光环延续到对方其他的方方面面中去,用我们自身的想象力投射在对方身上,将其塑造成一个完美人设。
最常见的晕轮效应莫过于明星光环。明星粉丝的想象力投射将明星塑造得完美无瑕,而当这种完美被现实撕开一道裂缝之后,这种人设就开始崩盘了,也正是因为明星的光环影响太大,所以才会有粉圈“塌房”一说。
同样,我们也要对身边人祛魅。为什么?可以避免把人塞进自己想象的模具,同时也避免自己成为讨好型人格。喜欢一个人难免会叠加滤镜,如果那个人的某个行为不符合模具尺寸,就会对自己和自己的世界产生怀疑。而人类是复杂的,不符合模具随着了解加深是迟早的事,这样很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说来惭愧,年近半百,我才顿悟,这几年的改变,最大的收获就是逐渐对“上级”、“权威”等光环“祛魅”。认识到他们不过是比我早入行,敬业专注,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仅此而已。因为放下了头脑中这种预设的“枷锁”,想着与他们沟通是为了学到点什么,所以权力的“厚重感”便不会让人思绪凌乱,能够轻松平等地交流。学会对权威“祛魅”,才能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像这一次暑假开始,经过深思熟虑,我拟好暑期研修倡议初稿,打算延续寒假的做法,欢迎老师们用小打卡方式分享读书心得、笔记,生活感悟,而工作室特聘教研员林主任非常反对“形式主义,折腾无意义”,我耐心和她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共情、理解,用自己的已经坚持了400天打卡的成长体验分享,把所领悟到的体会向她汇报,最后林主不再反对。如果换成以前的我,绝对是不敢这样做的,林主,作为我们县区教研队伍的领头人,一直是我专业成长的良师贵人。但是,在这几年的前行路上,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考。
人的天性慕强,但慕强也有副作用,慕强在给我们带来“榜样的力量”的同时,往往会在无形中让我们给自己设定天花板(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而肯定做不到比别人更好),甚至会让我们把思考、决策和表达的权力交给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人脑很喜欢做这种“避重就轻”的选择),长此以往,一个人就会失去自我的价值感。
慕强适度,更关键的是,自己要尝试拥有力量,不要崇拜智性恋,而是去学着喜欢知识本身。不要盲目崇拜人,人性是非常复杂而幽暗的,“祛魅”的过程,便是从未知到洞见、从陌生到熟悉、从畏惧到从容、从弱小到强大,亲手摘掉自己给他戴上的光环,拥抱客观的过程。摘掉了光环,看清了实质,实现了“祛魅”,便得到了成长。
“祛魅”在于实践、在于勇敢去做。有些人还没有去做,便被自己脑海中幻想出来的光环所震慑,始终不敢靠近,持续性地陷入精神内耗。而敢于去尝试,主动去碰触的人,在建立和目标事物的链接的一刹那,“魅”已被淡化,只要持续去做,后面的成长也只是水到渠成。
“祛魅”也有质量变换,有些“祛魅”的过程很不起眼,如果不刻意去观察,可能丝毫不会在意。比如我,之前除了熟悉的亲友,我基本都是不太用手机直接通话的,更多的是在微信上发文字,现在呢?我终于敢自如地拨通电话,主动联系领导、陌生人请示汇报沟通问题,工作上一次次请教前辈名家专家、生活中一次次践行从不敢做的事情……这些事虽小,但都或多或少地冲击着自身的“魅”界。当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质的飞跃也只是不经意间的事情。
“祛魅”并没有多么高大上,多么学术。个人成长史上的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过程,都是“祛魅”的过程。只要去做、向前走、去尝试、不要被自己的主观幻想吓着,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祛魅”,时间到了总能慢慢摸到路径、找到规律,也就慢慢能成为想要的样子。
不断地“祛魅”,才能不断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