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所处的时代与30年前的最大不同,我觉得是赢者通吃。30年前沟通没有那么发达,以农村为例,每家都要生产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东西,而每个村里都有几个手艺人 工匠满足大家音乐 工具修理方面的需求。然而现在这些都基本上已经失传或者绝迹了。
原本一个村的唢呐手,可以满足周围几个村的听众需求,在农闲的时候挨个村的表演,如今青年人人手一个智能手机,听着也都是那几首流行歌曲,歌星和智能手机一起取代了唢呐手的职业。
再有就是原本农村里面的工匠们,在30年前有门手艺在农闲时增加收入,是很羡慕人的。如今也不得不与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来竞争,那结果自然而知。特别是随着行业的细化,越来越细的分工把大家都黏在一张全球互联的网上。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万一哪天某个环节有问题了呢,如何保障整体的继续运行。
如上述赢者通吃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商品日益细化的年代,我们生活的全部都被已获得通吃地位的各个品牌所包围,虽然都一再的寻求个性,可是那寻来的也只是细枝末节的不同,换句话说还是牌子。如果我们已经在大的物质范围内无法体现个体的差异,那么在这样的年代我们唯一能做好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做好,让自己的内在给自己树立一个标签,你就是你。
在内在的层面,我们无需再去寻找某个品牌来获得认同感,循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做到极致,就像三傻中的主人公一样,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去追求卓越,以此避免成为赢者通吃的牺牲品。
或者至少摆脱物质的困扰,不要成为物质的奴隶,被物化而降低了做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