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有老妇,委作道旁喂。无名登尺册,收容有同罪。
保甲连坐条,斯言非汝绐。闻汝丈夫子,身材亦磊磈。
避乱逢倭兵,竟作刀边醢。老妇无所依,流离成冗猥。
身体罹残疾,病容日腲腇。视之怀为伤,赠之以货贿。
茫茫天地间,转轮为苦海。沉溺彼何人,悲声有馀欸。
济物须乐施,厚费宜无悔。常持此寸心,聊以补真宰。
前天晚上我还在乡下,没有回到城里。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朱校长邀请我去看晚会。演出正在进行中,她因没有及时通知我而向我表达歉意。我说没有关系,招呼好其他人就行。
认识朱校长,是在一个月之前。经人介绍她找到我,要我帮她学校写活动主持词。得知是全国助残日捐赠仪式和文艺演出,我乐意地接受了。参观了学校,深为老师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做过老师的我,教好普通的孩子都觉得很费力,而这里的老师天天面对的是聋哑、智障的特殊孩子,他们的艰难可想而知。我决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并申明不要一分钱报酬。得知学校还想拍专题片,打算在晚会上播放,我主动提出帮忙写脚本。得知她想请我市书法家书写并捐赠作品,我又提出为学校拟写一副对联,张贴或悬挂在校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晚会还有领导致辞,我帮助认真修改,在学校提供的初稿基础上作了较大改动,几乎是重写。于是,这一个月,我的一大部分精力放在这台晚会的撰稿甚至策划上。两次到学校和专题片制作公司,反复与朱校长和伍总(也是一个爱心人士)沟通,不断修改文稿,最终圆满完成。自然,这个活动多少影响了我的工作、写作乃至休息,不过,我觉得能够帮助到那些极需帮助的人,哪怕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值得的。况且,帮助别人,得到快乐,也是我自己的精神需求。就像洪繻《援道殍志感》所云:“济物须乐施,厚费宜无悔。”
洪繻,台湾彰化鹿港人,原籍福建南安,是一个很有气节的爱国诗人。台湾沦日后,他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改名繻,字弃生,以表明志向,与丘逢甲等人同倡抗战。他抱着“不妥协、不合作”的应世态度,坚不剪辫,拒穿洋服,拒说日语,不许二子受日本教育,诗文皆以干支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洪繻诗歌内容大多题咏清末至日治初期时事,反映日人横暴之状,民生疾苦之深,被誉为“台湾诗史”,有杜甫之遗风。其《鹿港乘桴记》一文被选入今天台湾当局“教育部课审会”高中语文科推荐选文。这首《援道殍志感》,写的是诗人救济一个快要饿死的残疾老妇的事情,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悟。
先扫除读音障碍。殍,音瞟。茕,音穷。喂,音馁,原作餧。绐,音代。磊磈,音垒伟。醢,音海。猥,音伟。腲腇,音伟馁。欸,音矮。
作者看到有个老妇被抛弃在路旁,既孤独又饥饿。因为老妇没有登记户籍,诗人不敢收容她,否则会遭受连坐之罪。作者自注:“此地最忌无籍名之人。”为什么呢?根据当时的法律《台湾浮浪者取缔规则》,为了维护社会治安,若发现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惹是生非的流浪者,政府将其送至收容所拘留或管训;若有谁家私自收藏,则根据保甲连坐法一同受罚。根据诗人在《见台湾保甲连坐法感题》序言所云:“是时再编立保甲法五十馀条,皆系轻微之事而罚金数十以上、数百以下。一家犯法,罪及一甲十馀家。其法系由日官杜撰,而强令百姓盖印,托为民间自立治法云。”大意就是,如果某个保、甲中的某个人犯罪,则该保、甲中的所有人必须要负担连带责任。诗人向老妇解释,这些制度不是说着玩的,我不能收留你。他顺便问老妇的家人情况。她说有一个身材高大的儿子,避乱时碰到日本兵,不幸被杀害了。诗中没有说到她的老伴,估计是去世了。于是老妇变无依无靠,流离失所,低微如草芥,身体变成残疾,日益虚胖浮肿,形容猥琐,无精打采。看到这种情况,诗人甚是伤怀,于是以物品救济老妇。结尾,诗人感慨:这个世间有多少人像这个老妇一样受苦受难,令人心生悲叹。诗人坚信自己的做法:要以帮助接济别人为乐事,哪怕耗费巨大也不后悔。他警示自己:要经常保持这种乐善好施的心怀,以助益本性更加纯真质朴。
整首诗叙事通俗易懂,说理似乎也很寻常。在我帮助特教学校之后,对其中“济物须乐施,厚费宜无悔。常持此寸心,聊以补真宰”更有一番真切的感悟。人活一世,要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帮助别人。而且,要把济物助人当成一种信仰长期坚持,才能净化自己的心性,让自己永远保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于是我想,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我们不妨去特教学校,去孤儿院,看看那些处于逆境的人,看看他们的泪水,看看他们的笑容。如果有能力,不妨捐助点什么;如果没有,那就带走点什么。
节日诗词悦读系列随笔,持续更新中,感谢关注!您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