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2020年11月13日-君妈
1 分清界限 。
在育儿或婚姻中,我们经常有越界的行为。比如孩子经常丢三拉四,找不到东西。我们一边焦急地帮忙找,一边唠叨“你怎么每次用完不收拾呢?你看找起来多麻烦 ,你要养成收纳的习惯,知道不知道?”
又或者孩子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妈妈看到后说“你干嘛?一回来就这样,你妈对不起你了吗”?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或老公的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但我们不自觉被带入 跳入事件,产生情绪。
你是你,我是我,分清是谁的麻烦。如果是孩子遇到麻烦,我们只需要做一个协助者;如果是我们自己遇到麻烦,有情绪的时候,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不发泄自己的情绪,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状态,此刻我发生了什么。
不管是孩子遇到的麻烦,还是父母的麻烦,不用评判,指责(沟通绊脚石)越界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你怎么老是丢三落四?”、“你怎么连这道题都不会?”“你怎么连时间都规划不好?”评判会带来障碍,让人际关系恶化,更远。
当我们能够清晰的时候,孩子也能够很清晰!
2 如何做到不评判?
不说标签性的语言,仅去“描述客观事情”,从评判里出来。举个例子,比如孩子丢东西了,把“你看你这么懒,你这么丢三落四?”,替换成“妈妈留意到你今天忘记带了数学本,铅笔盒”的语气。
“发泄情绪”和“表达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孩子晚上作业没写。8点了,妈妈留意到你作业还没写,妈妈有些担忧了?”和“你怎么还不写作业,都8点了?”是完全不同的。
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才能帮助你真正找到人际关系的支持。有越多自我负责,就越自律。父母要唤醒孩子的自律。
父母得长大。因为评判,来自于“思维模式习惯”,还有“推卸责任”。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而非相互指责,推卸责任的思路。
️3 孩子本身有的智慧-自我修复,父母给予空间。
爱就是创造空间,给他自由探索生命,非控制,避免过度聚焦,让事情得以发生,让他有机会完备、完善地发展自我。有更多的自我接纳,才能更多的接纳别人。
4 如何做到无伤害?
不给他贴标签,因为孩子会朝着标签去发展,避免“投射式认同”的心理伤害。
️5 采用0惩罚,0奖赏育儿方式。前者属于威胁,后者属于交换。
所有的惩罚和奖赏,都是家长用自身权威来操作的外部动力。过度使用意志力,等到外部刺激失去动机的时候,他就懈怠了。内驱力,自律才是父母最需要培养的。
父母要避免自己有“比较的心理”,痛苦来自于比较。尊重替代伤害,人生很长远,保护他很从容地学习,避免过度使用,过度消耗。
6 做真实的父母
孩子的行为是我们真心喜悦的 我们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孩子的行为不能接受时,我们也要去表达“我不舒服”的状态。
7 养育的初心是爱还是恐惧?
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于恐惧,焦虑,担忧,恐惧来的时候,愤怒就来了。时刻反思,对孩子说这番话,做这件事,是来自于恐惧,还是爱。比如孩子忘记穿衣服,担心孩子着凉。“你怎么又不知道穿衣服”和“宝宝,妈妈担心你着凉,你需要加一件衣服”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的孩子值得去好好生活。他们的个性,特长,值得被尊重,适合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身为父母,活出真实的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