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篇读书感悟,书的名字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可是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不盖棉被的纯聊天》,是不是很有违和感?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非常经典的个人管理书籍了,整本书的层次和脉络非常清晰,既不啰嗦,也没有什么废话,作为个人修炼手册而言,实用性很强,里面讲述的道理和价值观念也非常正,殊不知,许多上万元的培训课都是把这本书里的理念拿出来直接用,可是既然一本几十块钱的书能把一些道理和方法讲清楚,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去上那些昂贵的培训课呢?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看书,即使买了书,也不会去看,即使看了,也不会去用。
整本书我都觉得非常棒,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的最后一节,看完这段文字后,我脑海闪现出的几个字就是:不盖棉被的纯聊天。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小节,文字有点长,请大家耐心阅读。
我想讲述我的一段亲身经历,因为其中体现了本书的精髓,而且我也希望大家借此体会其中蕴含的基本原则。
若干年前,为了安心写作,我带着全家离开自己从教的大学,去夏威夷休假,在瓦胡岛北岸的拉耶住了整整一年。
每天在海滩上晨跑后,我和桑德拉就把两个还光着脚、穿着短裤的孩子送到学校,而我则到甘蔗地旁边一所僻静的房子里写作,那是我的办公室,美丽而且静谧——没有电话,不用开会。
这间办公室在一所学院旁。一天,我在学院图书馆的书架间漫步,一本特别的书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一段文字让我的余生彻底改变了。
我反复玩味这段文字,它主要阐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这个理念在我的头脑中产生的影响时难以言喻的。虽然一直接受着自我决定论的教育,这句话——“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仍然让我感到一股全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我觉得它像是一个素未谋面的新事物,引发了我内心的革命,而且恰逢其时。
在反思中,这句话开始对我的生活模式产生影响,我仿佛跳出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个旁观者,身处那段距离中来观察源自外界的刺激。我可以选择甚至改变回应的方式,还可以选择接受或者至少影响这种刺激。这种内在的自由感令我狂喜。
此后不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种“革命性”理念的作用,我和桑德拉开始进行深入交流。快到中午的时候,我骑着摩托车去接她,带上两个学龄前的孩子——一个坐在我们之间,另一个坐在我的左腿上,穿过我办公室旁边的甘蔗地。我们就这样慢慢骑着,除了谈话什么都不做。
路上车很少,而且摩托车声音很小,我们都能清楚听到彼此说话。最后我们总会来到一片人迹罕至的海滩,停下来,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野餐。
沙滩和岛上的小河彻底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我和桑德拉可以不受干扰地继续交谈。我们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深入交流,这样坚持了一年后,我们之间形成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信任。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讨论各种有趣的话题——人、理念、事件、子女、我的写作、我们的家人、未来的计划等等。但是,随着交流的逐步深入,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内心世界的问题——我们的成长经历、行为模式、感受和自我怀疑。在全心交流的同时,我们还会审视交流的情况以及各自的表现。我们用新颖而有趣的方式利用刺激与回应之间的那段距离,思考自己如何变成了今天的自己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探险,发现其刺激程度远远超过了外部世界的任何探险,而且更精彩,更有趣,更引人入胜,更加充满发现和感悟。
这个过程并非总是甜蜜而轻松,我们偶尔也会触及一些敏感的神经,也有过一些痛苦的经历、尴尬的往事和自我解剖,让我们在敞开心扉的同时,也更容受伤。然而,我们发现,其实多年来两个人都一直盼望着能就这些事情好好聊聊,至于那些敏感问题,在经过双方的深入探讨和解决后,我们都能感到伤口渐渐愈合。
从一开始,我们就极力互相支持、鼓励和体谅,这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探索彼此的内心世界,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得到滋养。
我们逐渐有了两项心照不宣的基本规则。一是“不要刨根问底”:无论哪个人露出了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另一人都不得追根究底,而是要尽力体谅对方,否则就显得太过咄咄逼人、霸道和刻板。因此尽管我们内心里很渴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还是渐渐认识到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让双方倾吐心事。
二是在话题过于尖锐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打住,晚些时候或者第二天,等到当事人愿意时再说。
这种交流中最艰难也最有成效的时刻,就是在两个人的脆弱互相触碰之时。由于主观情绪作怪,我们可能会发现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已不复存在,不详的感觉开始露头,好在我们之间存在着默契和共同的愿望:时刻准备在曾经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重新面对这些问题,直至解开彼此的心结。
这些困境的出现与我的性格倾向相关。我父亲是个非常孤僻的人,它内向而谨慎。而我母亲则一直很外向、坦诚和率真。我发现自己同时具有这两种倾向:当缺乏安全感时,我往往就会变得像父亲那样孤僻,小心地观望着外面的世界。
桑德拉更像我母亲,她擅长交际,真诚而率真。这么多年来,我常常觉得她的坦诚有欠体统,她则觉得我的拘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交来说都是一种“机能障碍”。在深入交流中,我们谈到了这些和其他许多问题。我开始欣赏并珍惜桑德拉的智慧和洞察力,她让我变得更加坦诚和敏锐,更具奉献精神和交际能力。
在夏威夷的那段日子让我们收获颇丰,交流变得卓有成效,我们几乎能偶瞬间理解彼此的想法。离开那里时,我们决心将这种实践进行到底。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里,我们仍然定期骑着自行车出行,如果天气不好就开车,目的就是交谈。我们认为爱情保鲜的秘诀就是交谈,特别是讨论彼此的感受。我们尝试每天都交流数次,即使当我奔波在外时也不例外,那让我感到快乐、安全和珍惜,就像是回到了家里。
这段文字大概可以算是良好亲密关系的典型案例吧,为什么作者会把这段话话放在他书的结尾处呢?而且作者还认为他的这段经历体现了这本书的精髓。
在我看来这段文字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二是把这个理念运用到亲密关系中(因为对亲密关系的探索,也是对自我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对这个理念的深入实践)。
什么叫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呢?
也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念头产生了,然后你如何应对它,把它转化成什么样的行为或观念,这个之间是存在着一段距离的,如果你能意识到这段距离,并且利用好这段距离作出恰当的反应,那么你就能从中得到成长和获得幸福。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保持和增强觉知的过程。
先拿事情打比方,如果有个人做了一件令你非常生气的事,一般情况下,你会很快有愤怒的情绪,在你尚未意识到自己产生了这种情绪的时候,你就会做出相应的言语上或者行为上的攻击,而结果是你们都陷入到愤怒的情绪里,互相指责,互相攻击,最后两败俱伤。
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你多半在事后会有所意识,会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做,因为你这样做,可能带来更不好的后果,而且或多或少都要为这个后果承担责任。
那个人做了令你非常生气的事,这就是刺激,然后你的回应和这个刺激之间,是实实在在存在一段距离的,只不过你从来意识不到这个距离罢了。
那么在这段距离里,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首先,你要观察到自己的情绪,你要意识到自己在愤怒。
其次,你要分析这个人为什么会做这件事情,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是无心的还是故意的,如果他是故意的,他为什么这么做,是不是他对你有什么误会?他的观念是不是有什么差错?还是你做了什么引发了他这样的行为。
如果你能看清这一切,你的怒气就消失了一半。
接下来,你再来根据他的出发点,来做应对,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避免剧烈的冲突。
因为实际上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因为一件事情没有被得到解决而引起的,但是人们在解决这个矛盾的时候,会很容易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会认为这件事情本身的问题是这个人的问题,因此当事情陷入困境的事,我们多半会对这个人进行人身攻击(所以我们提倡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可是要做到却实在不容易)。
最常见的比方,老爸洗碗没洗干净,老妈就会说,碗都洗不干净,你这人就是不细心,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如果老爸顶几句,老妈就会开始细数他几十年来的种种不是。
虽然说我们从做事中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态度,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是不能对别人太过苛刻,也不能仅仅因为别人某件事没有做好,就给这个人贴上标签。
因此,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这段距离,给予了我们利用的机会,意识到这段距离是你成功的第一步,学习如何去利用这段距离,需要你正确的认知和觉察力,如何运用自如,需要你不断地实践和调整。
这不正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过程吗?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从依赖到独立(个人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公众领域的成功),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正是这本书的主题。
作者说,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
所以作者在他和妻子身上实践了这个理念,因此才有了他们之间那么多深入的交谈。
作者已经和妻子在一起很多年了,但是他们真正了解对方,深入对方却是从这样的交谈开始,试问,在一起那么多年的夫妻,有谁还有那个情绪和心力去深入对方乃至自己的内心世界呢?多半早就麻木了,甚至觉得婚姻都已如此稳定,还有必要吗?
我曾经在学习四象限法则的时候,很震惊地看到有作者把陪老婆逛大街这种事项列为“不重要不紧急”——就是最不值得去做的事情,而陪女朋友逛街则列为“重要但不紧急”——就是很值得去做的事情,这说明,第一,陪女人逛街对男人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第二,老婆娶回家后,就基本没什么事了。
很多人都抱怨婚姻无趣,哪有什么灵魂伴侣,可是当真有一个灵魂伴侣来到你的面前时,你真的敢和他(她)促膝交谈,把自己袒露在这个人面前,并且真正面对自己的一切吗?而你对你的伴侣,是否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和引导他(她)的开放呢?
所以说灵魂伴侣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需要两人互相培养的,就算是你和你的知己之间,要互相了解,培养默契,也是需要时间和两人共同努力的。
作者说,在夏威夷的那段日子让我们收获颇丰,交流变得卓有成效,我们几乎能偶瞬间理解彼此的想法。
这说明,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是在他们的交流中,渐渐培养加深的。一个人不能完全理解另一人,除了每个人认知和经历的不同外,还因为他们没有好好利用刺激和回应之间的距离,没有去努力扩大自己的认知,以和对方产生更多的交集,也没有尝试去接受自己,接受对方。
聊天确实是促进两人感情的好方法,我文章的标题,是出自于《微微一笑很倾城》,这部小说的游戏里有个规定,男女主角结婚当天,是没有洞房一说的,而是两个人待在房间里,什么也不做,互相聊天直到天亮,因此被称之为“不盖棉被的纯聊天”。
我觉得这个叫法特别有趣,因此拿来一用,所以不盖棉被的时候,多聊聊天吧!
什么?盖着棉被可不可以聊?嗯嗯,当然了,只是希望你别太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