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得到一颗容易剥的水煮蛋呢?
每天早晨去沙塘园吃早饭的路上,我都会期待今天买的水煮蛋是好剥的还是难剥的。如果是在前两节有课的早上,买到的水煮蛋是好剥的还是难剥的将直接决定是否迟到。试想遇到了一颗“骨肉相连”的水煮蛋,需要一片一片地剥开壳,还把蛋白弄得素颜尽毁,最后还没剥净,连壳都一起囫囵吞了......这场景光是想想都心烦。所以早上能否“遇见”一个容易剥的水煮蛋,直接影响着一天的开端呀。
那么,该怎么才能得到一颗容易剥的水煮蛋呢?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指南。只是就这一件小事想一想。
首先,需要考虑下蛋的母鸡。母鸡下蛋时生理心理状况有没有影响呢?生理应该是有的,比如母鸡缺钙,那么酥松的蛋壳是好剥的还是难剥的呢?心理的影响很难说,但就像人伤心时流的眼泪是苦的,这能不能推广到鸡身上呢?那如果母鸡有童年阴影呢,会不会遗传给鸡蛋?钱钟书说觉得鸡蛋好吃,何必去找下蛋的母鸡呢。他说这话是为了不让某位书粉打扰他,现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鸡蛋好吃就行了,这你是懂的,不要来试着懂下蛋的鸡,因为你不可能懂。
然后是如何存放及运输鸡蛋。凭感觉,肯定是新鲜的鸡蛋煮成了水煮蛋比较好剥。那鸡蛋是怎么运到食堂,又怎么包装呢?估计会冷藏(不然孵出小鸡怎么办,食堂又不是养鸡的)。那挨了一路冻的鸡蛋还会不会好剥呢?另外,如果路不好,被颠簸了好久的鸡蛋呢?
终于,鸡蛋君经过了一路的奔波,终于来到了食堂。食堂是怎么煮的蛋?现在有什么煮蛋器,加一点水就可以煮蛋了。食堂应该不是这样。我想像出一口大黑锅,烧了满满的水,然后某个时间点,蛋们纷纷跳下水锅......于是,该什么时候下锅比较好,一次下多少个鸡蛋,又什么时候捞起呢?
种种问题,我基本都不能确定哪一条对得到一颗容易剥的水煮蛋会有帮助。
于是,我每天早上吃着这平淡的水煮蛋。好剥是幸,不好是命。但令我惊异的是我几乎对此一无所知。现在,我写成了文章,但基本是各种疑问。诚然勇气可嘉,但没任何干货总令人心虚。不过想想吧,虽然对这个不怎么懂,但每天还是幸福地吃着水煮蛋。而想这些的时候总是自觉放慢了进食的速度,不会因为一个人吃饭就匆匆吞咽,忽略了食物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