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逝者带给我们无尽的喧闹。如今,逝者带给我们的只有安宁。
外公去年去世,我没能回来。
据说当时乱成了一锅粥。逝者再也没有了动弹的力气,静静地躺在屋子中央,像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人们看清了别人,却始终看不清自己。
电影里的葬礼,总是安静而肃穆。家属们都是静默的缅想,无声的悲伤。宾客们面对家属,先是相对无言,再是欲言又止,最后说出口的只有一句“节哀顺变”。家属们45度角俯视大地的惆怅,正如郭敬明45度角仰望天空的悲伤。
现实中的葬礼就很不一样了。现实中的葬礼要么是人少而冷清,要么是人多而嘈杂。人多而安静的葬礼,只在电影里见过。
在我的家乡,有些老人过世后,家里会请人来跳脱衣舞。在那个闭塞的北方小城,穿七分裤就已经算衣着暴露了,突然涌现了一大波露大腿的热裤美女,热浪瞬间便席卷了全城,连狗都跳得比平时欢。七老八十的老大爷们见了面,都会说哪家有脱衣舞,人山人海的,你快去吧,肯定爱看。我就先不去了,得去菜市场买菜。
过一会儿,在人头攒动的脱衣舞现场,两位大爷一扭头就看见了彼此,不尴不尬地笑笑,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原来你也在这里。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淫乱的梦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里有老人的,这本经就愈发会显得诘屈聱牙。
小孩子理解的家庭关系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小孩子理解不了爸爸为什么要打妈妈,妈妈为什么要骂爸爸,奶奶为什么要向妈妈发难,妈妈又为什么对奶奶总是不耐烦。都是一家人,好好的不好吗?
这样的想法会一直延续到谈婚论嫁的前夕。在这之前,要是听说有情侣是彩礼问题谈崩了而导致不能成婚的,就会想当然地觉得,因为彩礼这点小事就分手的,肯定不是真爱。因为只有爱情才是大事啊,别的都只是小事。两个人过得好不就行了吗?彩礼这些庸俗的东西,能省则省吧。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的女生会和男朋友说,彩礼你其实也可以不用给我的。可以这样,彩礼钱你先给我,我再给你转回去,这样的话,我也收到了彩礼,你也没有出彩礼,一举两得、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皆大欢喜嘛。
女生这样会显得自己善解人意、会体贴人,而这仍然是这个时代倡导的正向价值。所以,无论讨论什么社会问题,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二三十年前,一个女生说不要彩礼,只是做出了一个和很多人一样的选择。多少那个年代过来的夫妻,当初都是白手起家啊。但在今天,这样的行为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如今,“变现”成为时代热词,知识变现、流量变现、情怀变现、美色变现、感情变现、信任变现、梦想变现,不抓住机会变现,将来有你后悔的时候。
我一直都不太喜欢变现这个词。什么叫变现?不就是找人接盘吗?
但不管怎样,女生能有这个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愿这会给她带来安定和幸福。
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矛盾总是在潜滋暗长,斗争从来都不会真的停息。
老人事实上是非常享受作为家长高高在上的感觉的。那么,高高在上怎么体现呢?当然是通过指责子女来体现啊。但是子女们的工作老人又不懂,孙辈们的教育老人也说不到点子上,老人连孙子在学校上几门课都不知道。那指责子女们什么呢?就只能指责子女们不孝顺了。老人对“不孝顺”的理解,是完全等同于“不听话”的。但问题是,老人自己都不记得以前说过什么,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句话会说什么。作为子女,如果你想做到完全听老人的话,那你不但要善于遗忘,还要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你现在所做的事,不但要符合老人现在的标准,还要能符合老人将来的标准。所以啊,老人指责子女不孝顺,总是多多少少能凑出点理由的。老人也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是指责错了。小时候我打得你哇哇叫你都没辙,现在怎么指责你几句都不行了?
子女们要想反抗?那就只有靠不孝顺了。如果是轻微的不孝顺,至少可以让父母道德的大棒打得不是那么的疼。如果是极端的不孝顺,干脆直接就打回去了。既然爱的方式是多样的,为什么对父母就只能靠哄?实际上,对老人一直保持温柔也是不可行的。如果这样的话,老人会抱怨你,你这该死的温柔,让我心在痛泪在流,你这该死的温柔,让我止不住颤抖,wow~
斗争是人一生的主题,也是人的本能。这样的本能并不会因为人的衰老而慢慢减弱,反而会逐渐增强。作为子女,是很难有时间和心情去陪父母一盘一盘地下棋了。在个别小事上适当地违逆父母,父母较真的时候,再装模作样地抵抗一下,最终作出让步,让父母能够享受斗争的快感,以及通过斗争达成目的的成就感,也许才是延缓父母衰老的良方。
我家楼下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身体一直不好,我只见过几次,但偶尔想起的时候,还是希望他已经康复了。
前几天,听妈妈说,他已经去世了。
他的小女儿和我同级,一直都没有男朋友。他说,要见到女儿结婚,才能安心地去。这真的是用生命催婚啊。
如今,只剩下妈妈催婚了。她可能偶尔会觉得,被两个人催婚,比被一个人催婚要幸福一些吧。
逝者远去,像一缕烟,缓缓散去,不见踪影。也像是风筝断了线,飘向遥远的天边,落在撒满花瓣的地面。
此地,只剩安宁。
此地,也曾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