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打卡:
冷战:无言的愤怒
在亲密关系中,有时候伴侣会陷入一种这样的沟通状态:两个人都不再主动追求情感回应了,都选择被动逃避的时候,看起来既不吵架,也不追逃。语言的交流停止了,但是情绪的交流还在继续。这时候就进入了第三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冷战。
因为人们知道在亲密关系中,对方需要自己,自己也需要对方。这种需要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控制对方的手段。
很多恩爱的夫妻在冷战的时候,都会时不时伸出一些只有他们彼此能够看懂的“橄榄枝”。当这个橄榄枝出现的时候,对方往往会很默契地心领神会。好的夫妻不是不会冷战,而是有很多这样的“橄榄枝”让关系恢复正常。
小的冷战里,双方都抱着和好的期待,如果有什么怨,也是怨对方为什么这么拧,还不伸出橄榄枝。可是如果冲突持续很长时间,冷战又会变成另一副模样。
紧追的一方一直得不到情感回应的时候,他也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为了逃避这种挫折感,慢慢地,他也开始不追了。这时候,两个人就进入了一种深层次的冷战:回避式的交往。
与吵架相似,回避式的交往也是一种消极对称的关系模式:一个人越是不说话,另一个人也越不说话。沉默的对抗会相互加强,直到回避变成两个人的习惯,沟通反而变成一种不习惯。
在回避型的交往里,夫妻双方不再对对方抱有期待。他们都想方设法,让对方变得不重要。
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接收情感信号的雷达。在关系里,他们会敏锐地接收来自对方的善意,并尝试情感联结。
可是,如果双方的沟通一直都充满矛盾,或者双方争吵太久,人们就会把彼此当作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压力来源。这种对焦虑的回避会压倒对联结的渴望。
这种身体的适应让人们很难接受,就像一个人从自然放松的状态变成长期捏紧拳头的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还只是为了应对可能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关闭了情感通道,虽然屏蔽了焦虑和悲伤,但是也屏蔽了快乐、激情和亲密感。
这时候,人就会感觉到麻木、隔离、抑郁。
其实很多回避型沟通的背后,经常都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委屈在。如果这些委屈不去处理,就会变成一个在心里隐隐作痛的伤口,提醒自己对面的这个人不可信任。然后就开始想要一个人去扛着自己的生活。
我自己的经验是,不要走到这一步,预防的效果是远好于治疗的。感情如果真的冷了,要再热起来就很难。
但如果已经走到了回避的关系模式中,两个人想要重新开始,所要走的第一步,就是找个空间让彼此说出委屈。哪怕吵起来,也比一直闷着痛快。
说起冷战,这是我在曾经亲密关系当中最最痛苦的事情,冷战久了沟通不了,最后让一段关系走向了结局……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接收情感信号的雷达,虽然是冷战了,但是情绪还在,双方还是会抱着和好的期待,如果双方都沉默了,没有一个人出来抛那个“橄榄枝”来求和,都在气头上,谁也不理谁,本来在短的时间内可以坦诚解决修复的,可是冲突持续很长时间,冷战又会变成另一副模样,进入了深层次的冷战:回避式冷战,对对方不再期待,让这种冷漠、不沟通成为一种习惯,内心会感觉一个人会轻松自在,如果有他在反而不习惯,从此关闭了情感通道,虽然屏蔽了焦虑和悲伤,但是也屏蔽了快乐、激情和亲密感。到后面人就会感觉到麻木、隔离、抑郁,走到哪里都是不开心,整天愁眉苦脸,没有一点精气神,对这个人不再信任,只想一个人扛着,内心很累,以至走到了分手的境地。真的是那句话,一段感情如果真的冷了,要再热起来就很难。还是要以预防为主,稍微感觉不对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了,病入膏肓真的无药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