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不远千里去参加了南哥(培训经理指南创始人)的私享会。对于生态型培训体系的建立多了一点认知。
一直知道南哥是个4K手艺人,一直不理解这个4K究竟有什么含义,还肤浅的以为是24K纯金类似。借着南哥自我介绍,终于明白了原来他的标签4K是指 Keep learning 、Keep doing、Keep thinking、Keep sharing,也就是:
勤于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咬牙啃基本专业技术性书籍
勤于实践,如果学到的东西不能立即实践的话,其实等同于白学了
勤于思考,多去想让事情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勤于分享,分享的越多,得到的反馈也越多,可以加速成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要用4K原则要求自己。闲话不多说,来说说过程中分享的三个模型。南哥认为,培训领域常常会用到一些模型,而一个严谨的模型,都可以用一个公式去表示出来,是可以量化可以计算的。
模型一:绩效改进因子模型KPI=T*R*P ³
这里T指的是task 也就是任务成熟度指数
这里的R指的是resource,即资源成熟度指数
这里的P指的是people,即人员成熟度指数
在该模型中任何一个变量为零,结果为零。培训或者人力资源研究焦点应该是在任务上,基于任务追踪,才是解决问题,人员成长,企业发展的根本。
人对结果的影响在模型里面加入了三次方,因为包括了能力、意愿、关系(员工与员工的关系)
模型也有局限,模型是真实业务情况下的高度抽象,会有例外情况。将业务模型放大后,任务往往更多存在于突发问题,由此引出了知识领先战略地图的核心框架。
模型二:SKL能效分析模型C=S+K*L
能力是获取知识储存知识与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员工的能力与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能否在特定的情境下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很重要的部分是,员工是否有这方面知识,并且去学习,最关键的还是能否在不同场景下去调用自己的所学。
培训落地的根本在于能否帮助员工去调用知识。反观很多培训,把重点放培训课堂上,帮助学员获取知识,是达不到效果的。从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任务到完成任务。
人类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在于知识的质量和数量,流程为:识别问题,作出判断,采取行动,产生结果。关键点在于作出判断。
模型三:智慧知识萃取模型K=I*A+T
知识=信息*算法+工具
小学生有篇作文,题目是青蛙和癞蛤蟆有什么不同?
有位小学生这样写道:
“青蛙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只知道坐井观天那蛤蟆,想吃天鹅肉,志向远大正能量。
所以青蛙成了人们桌上的一道菜炒田鸡,癞蛤蟆成了老板台上的聚财金蟾。
长得美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梦想与目标。”
解构这段话,其实就是一个“现象—结果—结论”的过程。通过算法解构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如法炮制出很多类似的好文章,目前公众号上十万加的文章,很多也是这样写出来的。
由此又引出了岗位知识图谱概念。岗位知识图谱的核心逻辑是将复杂的问题,拆解为多个简单任务,提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完整知识清单,形成岗位知识图谱。
最后,用笛卡尔的哲学哲学观来总结三个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将复杂问题,按照必要与可能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
三个模型是抽象出来的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需要多思考多实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