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吴军老师的专栏文章《不要那么匆忙,好么?》,老师提到自己的家事,他的女儿备考SAT入学考试,复习挺好的,不是很难,但是做题要拿到满分并不简单,老师的女儿在模拟考试中总是犯一些小错误,老师检查试卷发现题目做的比较急,没有把题目理解透彻造成的。
于是他给女儿讲了一个解决办法:每道题读完之后,等五秒钟(从一数到五)再开使做。女儿试了一次,模拟考试不再有错,等到正式考试时拿了满分。厉害啦!
五秒钟时间看似浪费,实则让大脑有机会重新思考一下题目,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金句: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是我们太匆忙,太着急。
突然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上学,回家第一件事把作业做完,然后就去外面和其他小孩子玩游戏,比如捉迷藏,丢手绢等,最有趣的是周六日放假在老家后面的沟里或者池塘里面钓龙虾(写得我又想吃小龙虾了,哈哈),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让我不自觉地想回到小时候。
而随着慢慢长大,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条件物质资源什么的都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是却感觉现在的人们包括有时候的我似乎越来越忙,忙碌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似乎忙碌才是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不忙“等于不上进,见了人都有点不好意思。
可真的是这样的么?越忙碌,做事越快的的人越上进,做得越好么?我觉得非也!比如吴军老师的女儿关于SAT题目还没理解透彻就匆匆开始做,结果与满分总是差了一些,并非不会做题。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个让我回想到之前组织49天成长写作活动,活动到中期第四周周六的时候,看一部分战友写的自己小进步的文章明显感觉是赶时间写的,很匆忙,要赶在晚上11点之前打卡,不然将会被淘汰,但是发现文字中透露出思考不是很深入,甚至两句话草草打卡,让我产生一种被敷衍的感觉。
于是思考为啥会这样呢?采取措施:周日在社群里反复提醒大家思考,“49天成长活动,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目的是希望所有战友回想自己参加活动的初衷,而不是为了打卡而打卡。我也反思自己造成这个局面我存在什么问题,哪些地方没有做到位呢,并且当天写出了《什么最重要?》一文,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后面感觉社群氛围比之前好很多了。
回想以前看到哪个牛人,一天读一本书,一年读几百本书什么的,内心特别的羡慕,于是也盲目跟风,看书的时候看的很快,然而结果是看的快,但是思考不是很深入,甚至看了一遍书,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这和没看有啥区别呢?后面听从笑来老师分享的方法,看书看文章只字不差的阅读。
你可能会想只字不差的阅读这也太简单了吧!的确是简单,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一次做到后并非能一直持续不断的做到。
如果做到了只字不差的阅读,或许能避免因为没有详细阅读商业合同从而让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如果做到了只字不差的阅读,看书看文章或许思考会慢一点,但是思考会更深入一点,学到的东西也更能理解一点;如果做到了只字不差的阅读,我们甚至可以迁移从而锻炼自己的倾听能力,先一字一句的听对方讲完,而非急急忙忙想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打断对方,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没有听到重点,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所以只字不差的阅读其实也是在锻炼我们的慢思考能力。亲爱的读者,你点进来有只字不差的阅读baby写的文章吗?
慢一点或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