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为与无为, 渐悟与顿悟,北宗与南宗,谁对谁错,孰高孰低?
心是一面镜子吗?心有尘埃吗?又是谁在惹?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心若无欲,则海阔天空,心有欲望,何处惹来。
呱呱坠地的婴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不知道,牙牙学语,学而时习之,模仿是人的天性。欲望就来自于模仿,源自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孩子的心和欲望是身边亲近人的投射和复刻,希望教育孩子怎么样,你自己得先把尘埃拂拭。
何为尘埃,欲望即尘埃。
如果非要说心是一面镜子的话,也应该是一面折射镜,你在镜子前看见的不是自己,而是折射以后的欲望的你。
失去本心,误把折射后的虚幻镜像当作自己,迷失在虚妄中。
人心和欲望对象之间有一个引领者,我们之所以对某人或者某物产生了欲望,是因为这个引领者拥有它或者也想要它,引领者为它赋予了价值。比如我们喜欢打卡网红店、买明星同款服装,在餐厅点餐的时候,也得去网上搜搜,看看别人推荐什么菜,甚至夏娃想吃苹果,也是那条蛇告诉她的。我们和欲望对象之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和引领者一起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是经过引领者折射出来的海市蜃楼。
人最初的引领者是宗教,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宣布“上帝死了”之后,引领者就从上帝变成了他者,或者说那个看起来更完美的他者。人们从模仿神转向了模仿身边的人,因为无论何时,“人都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而当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与模仿的对象完全融为一体时,他将永远无法脱离这个引领者,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摧毁自己存在的理由,即迷失自我,活着虚妄中。
跳出这种怪圈的首要方法就是回归本心,让心与欲望之间是一条直线,活出自我,见性见心。可以模仿,但要志存高远,脱离低级庸俗的环境;跳出设定的系统,走出舒适区,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找回自己。
一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把那个执念的我虚无掉,剩下的就是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