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听说最近有部热播剧《小舍得》,让家长们都“扎心”了。
看了一些剧评,勾勒了一个重大国情——教育内卷时代,家长的焦虑无处安放啊。
剧中那个秉持“快乐教育”的妈妈南俪,面对孩子五年级数学考试45分的成绩,信念系统崩塌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位妈妈从一开始,那个信念中可能就包含着“快乐教育也应该出好成绩”的无意识吧。总之,在处处搞排名的氛围里,谁撑得住自己的孩子是倒数蛋子?
社会的熔炉太大太热了。
回到最初。记得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默默想,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这是为人父母的初心。
但是,身在炉中,炉水裹挟,谁能保证不被硬推向前?
何意母慈子孝,化为鸡飞狗跳?不是忘了初心,而是真的不敢。
所以,鸡娃或不鸡娃,成了一个大问题——
不鸡吧,现在的“起跑线”都提早到胎教了,百爪挠心意难平啊;可是鸡吧,又隐隐觉得好像什么地方不对,只是说不出来是什么。
(二)
我总觉得,有时候那种“隐隐”的直觉挺珍贵的。于是,我从这里,去探了一下路,便有了两个基本疑惑——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这场“鸡娃”焦虑里的主角——孩子,自始自终都没有参与到家长那场“伟大的规划”里。父母们洞若观火,看透社会,披荆斩棘,就为了给孩子铺设一条通向所谓幸福成功的道路,但唯独就没有沉下心来问问要走这条路的主人,你是怎么想的?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如果教育是这么简单的事,一场拼命的鸡娃赛,便能培养一个社会栋梁,那让那些沉淀了无数尊重与平等心血的教育巨制,情何以堪?
所以,说到底,家长的焦虑只是家长自己的,撇开孩子的内心想法,只谈内卷的残酷,并通过牺牲孩子对生活的控制感去适应社会,似乎并不是一件道德的事情。
(三)
我知道,要剥离家长与孩子,注入“我是我,孩子是孩子”的观念,在当下,好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周围朋友经常会给我来一闷棍:你说得轻巧,那你孩子考试成绩差了,你不跟着担心啊,你不想要让他迎头赶上啊。
或者说:孩子小,不懂社会规则,不得我们给她把关,给她指路吗?
情是这个情,我懂,但理不对。虽然孩子小,但她要有渐渐长大的空间;虽然孩子考试差了,但总比每次当个被动服从的机器人要强。如果为了我们一时的心安,让孩子付出“失去控制自己人生”的感受,这个代价也太大了。
终究,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而这种为自己而活,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感觉,真的超级棒,超级健康的!
我常常在傻想,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在社会结构暂时还得不到改变的前提下,个体有办法在那个焦虑的河边,发现一些其他可行的道路?
这是个大话题了。但是,常常提醒自己,“孩子是属于他自己的”,然后试着活出我自己的人生,终身学习,孜孜思考,或许有一天,那些可行的道路会一一浮现呢。
最后,来一首纪伯伦的《孩子》吧,我们共勉。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