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生活在山里,所以也不懂那些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怎样,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学校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怎样。
看了《阿浪的远方》,对山里孩子们的情况有了一点点了解,看到后面也很感动。我觉得这是一部题材很棒的影片,通过一个小时三十分钟的演绎,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山区的教育情况,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呼吁人们要更多地关注乡村教育。
故事从一个叫李阿浪的老师讲起,他是一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县里的一所初中教授语文。由于他酷爱古诗词,常常课上到一半,就讲起古诗来。
学生不满意,校长不满意,因为李老师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他们也非常不认同他的教学理念。
二郎村有一个小学,叫二郎山小学,极其缺乏缺乏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去任教的话,孩子就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县里上学。李老师就向县里请示,请求调到二郎村。他觉得这是他的机会。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他要去二郎村教诗,去追求诗和远方。
李阿浪去到二郎村,本地的孩子、家长和小学校长都很开心,也很欢迎。因为李老师的到来,意味着这些孩子不用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最小的孩子只有六岁,于他们而言,这一个老师拯救了全村人。
因为李阿浪真的很爱古诗词,所以他第一天上课讲的都是古诗。校长知道后摇头,找李老师谈话,请他按照教学大纲来教,还要教孩子们数学、语文拼音之类。因为孩子们的梦想是升学考试,上县里的初中,读市里的大学,他们要走出山区看看外面的世界。
李老师不为所动,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反对、家长反对、校长也反对,在跟学生以及家长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后,李阿浪妥协了。
他开始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只是他不再教诗了,他的脸上也没有笑容再显现。
李阿浪是真的热爱古诗词的。如果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开心的时候做,不开心的时候做,独孤的时候做,难过的时候也做,那么这件事情一定是你最最热爱的事情。可现在他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后来他创办了青山诗社,虽然只有三名成员加入,但李阿浪每天还是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诗词的创作,同三个孩子一起交流学习。
刘二球同学在李阿浪老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诗。他站在讲台上念了诗的第一句:一上一上又一上,引来一阵“这也算诗”的哄笑;他念第二句:一上上到山顶上,又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前两句他是有些胆怯害羞的。念后面几句时,他合上手里的稿纸,抬起头,目视前方,极其镇定极其自信地念出了最后几句:举头红日屋梁低,二郎山巅有二郎;二郎者,二球也。
待念完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刘二球会写诗了,一时哗然,大家都想加入改了名的扫地王诗社。
因为一次诗社的活动,让这些孩子对李老师更为信任了解,也让李阿浪对这群孩子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也有更多的思考。
县里要整合资源,打算把二郎村这座小学撤销,让孩子们去县里读书,也可能会把李老师调回县城。但是孩子们的哭喊声,请求李阿浪不要走的祈求声,这一幕场景,这句句呐喊,在他面前眼前停留响彻很久。
李阿浪要拯救这所处在危难中的小学,他要让县里的领导听到这些孩子的声音,他带他们去参加了市里的中小学生歌唱比赛。
这些孩子穿着他们自己的名族服装,穿着李老师送他们的小白鞋,缓缓地走上舞台,镇定自若。
说实话在小演员开口唱的时候,真的被她那好听的、清脆的、悦耳的歌声吸引,还有那个最小的小朋友,他的跟读,让这首歌有了不一样的意境。
不管是单唱,还是全体合唱,我都觉得这首歌是极富感染力跟吸引力的。唱罢,全场几百人站起来为他们鼓掌。李阿浪做到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是极好的,他本就喜欢古诗词,去追逐诗和远方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虽然梦想跟现实之前有些差距,但是他在改变自我后,才真正地帮到山里的孩子,找到了他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找到他了他所谓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是外面,他们要升初中考大学,因为有李老师的教学,他们才能走出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李阿浪的远方和孩子们的远方是相辅相成的,是孩子们成就了阿浪的远方,也是阿浪成就了孩子们的远方。他们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与支持下,慢慢找到彼此,找到自我,找到生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