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心度》 第一章 爱之本
从今天起,开始讲《韩非子-心度》。心度,意为胸怀,度量。我们常说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韩非子所讲的心度却不是这个意思,“心度”二字应拆开而论,心,是心思,心意,思想,度,是法度。“度”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 ,本义为伸张两臂量的长短,引申指计量、揣测等意思。《说文》所说的“度,法制也”。心度,就是用心之意,用心之法。
在笔者看来韩非子讲《心度》旨在将依法治国论按“心意”的角度进行论述,说白了就是君主依法治国的良苦用心,揭示了君主为什么要依法治国。春秋战功,既是各国战乱激烈的时代,也是百家思想争鸣的时代,不同的治国主张与认知思想在各国之中盛行与实践。韩非子正处在这个思想激发的时代,他自然也要为自己的思想主张向世人说说心里话,毕竟“依法治国”太生硬,在那个时代不象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在那个时代,真正理解“依法治国”深意与内函的人并不多。
如何让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被世人接受,韩非子所采取的办法是一切圣贤都用过的办法,就是“攻心为上”。我们也曾经论述过,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儒家,所创立的思想如要传播后世造福世人,就要持续地传播,要有人信奉并实践,如何传播,如何演说,就显得非常重要,所有圣贤都深知“人是事物的主体”,必须“以人为本”,按照“人心”来讲,最容易被接受,最能走进人心。只是圣贤们从不同的“人心”入手,佛家的切入点是“得福无量”,道家的切入点是“可道可名”,儒家的切入点是“功名”,法家的切入点是“为君之道”。作为世俗世界的君主那个不想成为明君,建立万世之功,流芳百世。
“依法治国”从执行角度讲过于残酷,不易受到臣民的喜欢,所以韩非子必须说明依法治国的本意,他说“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意思是:圣人治理民众,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的,并不以满足民众欲望为目的,只希望给民众带来实际利益罢了。这句话太绝了,既摆明了立场,又拉拢了人心。
圣人治人,从民众的根本出发,什么是民众的根本,就是现实利益,而不是欲望。从这一点看,韩非子就将法家与道儒两家区别开来,法家的思想更加接地气,更加现实,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早于司马迁的韩非子是多么的“务实”。
“治民度于本”这是原则,“不从其欲”这是态度是底线,“期于利民”这是宗旨。韩非子的意思就是君主依法治国根本目的就是要给民众带来利益,言下之意就是君主依法治国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统治或是权威。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韩非子又说“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意思是:因此,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的时候,他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国家律法以刑罚为主,而在世人眼中刑罚残酷,是不受臣民喜欢的,律法的残忍带来了臣民对君主的恶意,自然而然的认为君主无仁爱之心,不像天地包容一切。所以韩非子强调说,君主依法惩罚犯罪的人并不是憎恨他,而是从爱护民众的利益出发。其实,这一点也是实事,违法者恶行的受害方是民众,君主严惩犯人就是为了保护民众的利益。韩非子在这里巧妙地将极少数犯法者与绝大多数守法者区别开来,将君主与守法者结为一体,那么就形成了绝大多数人认同此理念的局面。这就是典型的走群众路线。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治民度本”的提法,让依法治国的思想有了根基,以民众利益为根本,执政为民。依法刑罚,是为保护民众的利益,而非“恶民”,这是“爱之本”,这远比宗教神学,世俗显学要更加真诚,更加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