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一个很勤奋的简书写作者,一年多写了四十多万字,我从前到后看了他写的文章,第一篇和最后一篇的思想和格局基本一样,没有看到进步,只是简单的重复,一味地在“贫穷+励志”的套路里转悠,有时候还歇斯底里地反复叫“不放弃”。如果这是以给自己打气为目的的日记式的写作,那也挺好,确能给予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但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那确实不可取,这样做毫无疑问会走向失败。
写作必须要有思想性,没有思想性的文章无论怎样都不能称作“美文”,单纯炫耀文字的写作是肤浅的,肯定不能打动人。思想性从何而来?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读书;二是阅历。
关于读书,首先要读经典书籍,哲学、文学、历史、政治、心理等等,都要读,道理是相通的,不读经典书籍就不能够知道前人思考过什么以及怎么思考的,如果不知道前人的思想,自己沉浸在盲目的创作中,那创作出来的作品很有可能已经被人写滥了,已经是俗套了,而自己还洋洋得意地以为是原创,这样就可悲了。没有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你能说明白他的“理念论”?没有读过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你能搞明白他的“我思故我在”?能知道“身心二元论”的由来?经典书籍是深厚的沉淀,没有这些书籍做基础,思想就不可能深刻,视野就不可能宏阔,语句就不可能有力。我觉得那位写作者经典书籍看少了,以为文章都应该是“贫穷+励志”的写法,除此之外好像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丝毫没有想像力。他应该停下写作,好好看一些经典书籍,别再看那些“故事会”、“微型小说”、“诗歌集”,要提高一点阅读层次。
关于阅历,可能就是年龄变大吧,不到一定年龄,就难以经历那么多事情,没有经历那么多事情,内心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深刻体会,而思想恰恰来自于对生活的体会和思考,没有生活的丰富多彩,怎么会有对人生的深入洞察呢?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二十岁读和四十岁读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没有经过生活深刻洗礼的人,相信也读不出此书的伟大。当然,阅历并不完全等于年龄增长,有的人活到七十岁还是很幼稚。阅历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要能够从生活中提炼出普遍性的人性,而不能是琐屑的家长里短。对于写作者,贫穷并不是财富,而能够从贫穷的状态中洞察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写作是玩弄头脑的游戏,头脑里装有什么,倒出来的可能就是什么。如果装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改变,写出来的文章永远也没法改变。要想继续写下去,就必须先从改变自己的头脑开始,制定一个可行的经典书籍阅读计划,花上一年时间,先把理论尽可能搞扎实,把视野搞开阔,千万别局促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不自知,然后多体验生活,多思考生活,思想境界肯定会一步一步地逐渐提升,到那时想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写作者,也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