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娟
开学到现在,我还是对共读摸不着头脑,倒是对晨诵稍有感觉……
全人之美课程体系中,每个早晨,孩子们都是从吟诵诗歌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这堂课被称之为“晨诵”,每天都用这样的方式迎接黎明,开启美好……
上周开学来继续荷花课程,周一周二感觉非常糟糕。后来反省后,我觉得是我自己没有进入那几首诗,没有感受到诗中的真味,所以无法把美好传递给孩子们……
隔了一个周三,周四上李璟的《浣溪沙》,感觉又似乎回来了,也是在那天早上突然明白,为什么荷花课程从《苏幕遮》开始配上了许巍的《蓝莲花》……
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从“江南可采莲”到“采莲南塘秋”,再到李清照的“误入藕花深处”……荷花一点点绽放,站在荷花身边的人也一点点成长……而成长便意味着分离,意味着离开……离开故土,踏上漫漫他乡路——“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于是,眼前的荷花便笼上了或浓或淡的乡愁,但是在幽暗的岁月中,即使彷徨无助,即使冷落孤独,即使坎坷艰难,因为心中有永不凋零灿烂明亮的莲花,所以内心永远清澈高远,永远执着追求自己内心所想……
这样理解了之后,荷花课程的《苏幕遮》《浣溪沙》就找到了感觉……孩子们也跟随着我穿越了这几首稍有难度的诗词……
李璟的《浣溪沙》:
浣溪纱
【南唐】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在学习之前仍然播放许巍的《蓝莲花》,音乐结束后给孩子们解读了我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再次复习了《苏幕遮》,感觉孩子再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时候,眼中似乎有了一些亮光。
开始进入《浣溪沙》,初读完毕,让孩子们说说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憔悴”“泪珠”“恨”“愁”……接着进入这首词,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我就试着用了王国维的解读:“菡萏”的高贵别称,“香销”的芬芳渐逝,“翠叶”的珍贵美好,所有的珍贵美好都在慢慢消逝枯萎衰败……就这一句的解读,好多孩子的眼睛更加明亮,甚至涛宁已经想到了,这里不只是美丽的荷花,还有宝贵的时间,珍贵的青春……呵呵,这不就是“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吗?
而下阙转入到对远在边塞之人的思念,思念不得吹笙,吹笙不得流泪,流泪不得,写下此诗……
回归整首词后,出示了李璟的介绍,孩子们知道了他是一位帝王,而且国家是在自己手中一日一日衰弱,国家领土在自己眼前一点一点流失……这一切的一切对于李璟而言是一种无奈、悲哀、更是屈辱。这时有更多的孩子被唤醒,回到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消逝的美好珍贵何止荷花?何止韶华?有什么能比得上如此多娇的江山更让李璟伤感?
穿越到南唐中主李璟的身边,还得再回到当下的我们。因为时间已到,所以和孩子们生命打通的环节略显仓促,于是用一句话结束这节晨诵:在最美的年龄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最美的事情……朝向明亮一方,朝向美好一切!
因为这首词的感觉被打开,所以后面的那篇比较长的《爱莲说》孩子们也同样可以很快进入,20分钟顺利学完。第二天,在荷花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结,回顾了整个荷花课程……同时把一些孩子的话放在了课件里……当孩子看到自己的文字在课件里出现,站起来读的时候,美的就像莲……
每天20分钟的晨诵,每天一首凝练的诗词,每天每天的唤醒……其实在唤醒孩子之前,真正需要唤醒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文字的敏感,是我们对诗词的解读,是我们对孩子的关注,是我们对内在真我的认知,更是对美好自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