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葛洪曾经说过:“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看来,做一个“明师,是自古到今社会、家长对身为教师的要求和期盼。
成为一名教师容易,成为一个“明师”就难多了。如何成为一个“明师”呢?我在《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一书找到了答案。
《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是“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起人王维审老师所著。该书从“教师专业理想的确立与实现”讲到教师的专业实践、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研究的实施与突围。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会成长”且不断成长的老师。
掩卷长思,专业理想是什么?是教师从教的价值观和教育追求。只有拥有明确的专业信念的老师,才能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有探索成长的动力和决心。
二十四年前,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那时候,立志做一名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要和他们一起读书、写字、做游戏。一腔热情鼓励着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的大潮当中。但是,实际情况是热情很高涨,专业素养却没能很好匹配自己的满腔热血,以至于很多工作常常事倍功半。
本书明确地告诉我们,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需要知识的无限获得和能力的无限增长。而“啃读”则是最专业最有效的学习路径。一个“啃”字实在是形象。我“啃”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啃”过姚跃林的《安静做真实的教育》,“啃”朱永新的《新教育》,“啃”过王开东的《教育:非常痛,非常爱》……在这个一点点“啃读”的过程中,自己悄然发生着变化。课上得越来越顺溜了,孩子们的问题处理得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读而优则行。把读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寻求阅读的支持,是一名追求专业发展的老师的必由之路。在大量理论阅读的支持下,我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收获颇丰。
行而优则写。就像王维审老师所说:“教师的专业写作是帮助教师走向名师的关键力量,它可以让教师成为教育实践的总结者和教育经验的输出者。”作为教师,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但一定要做一名明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责,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努力的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文字,积极地自我建构和经验表达,实在是老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高速路。
去年的这个时候,为了鼓励同学们坚持写作,我拿起了手中的笔决定要和同学们一块写起来。说是对同学们的鼓励和陪伴,不如说是心中由来已久的期盼——一直想进行教育写作,但是一直没有落到实际行动上来。这次,就逼自己一把吧!
时至今日,三百多天,我或长或短一共写了三百五十多篇的教育随笔、课堂叙事、生活杂记等,将近二十万字。今天回头看看,这些文字不知不觉都化作了星星点点,融入到了我的教学行为中,陪着我漫步教海。
那么,读《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践行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五项攻略,难道都是为了从明师走向名师,再到良师吗?如果不能成为名师,那就没有必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成长和进步了吗?
不,不是这样的。追求教育的理想,践行从平凡到卓越的策略方法,这是我们对专业美好发展前景的希冀和向往。心怀美好,向阳而生,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每一个生而为人的期待和追求!
所以,阅读给予我们专业发展的路径,更指引我们向着美好的未来进发。即使终其一生,我们都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但是我们一路追求,一路繁花,这一路风景足以慰藉平生。所有为了逐梦而持续坚持的实践、阅读、写作、研究也足以让我们做一名“明师”!谁又能说我们的教育之路不是幸福和圆满的呢?
因此,为着享受专业的尊严,为着追求专业发展的幸福,让我们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