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我们夜里能看到的最大最亮的星球。它时而弯弯,时而圆圆,朦朦胧胧的,给我们带来了无限遐想。
从小我们就接触过很多古人描写月亮的诗句。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还有3岁就会背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是多么的豪放潇洒。
关于月亮的传说也有很多。如嫦娥奔月,天狗食月,吴刚折桂等等。这些诗句、传说以及月亮本身已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阿波罗载人登月和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探索,我们知道月亮上并没有嫦娥,也没有玉兔,更没有广寒宫。但月亮上却有千姿百态的环形山、丰富多彩的“海”、“洋”、“湖”等地形地貌。相信有不少人都对月球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通过肉眼或者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它或通过书籍了解它。而最近,月壤样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更是让不少人对月球提起了兴趣。
《月球观测指南》正是这样一本书,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月球,了解月球。除了作为观测月球的权威指南外,它还有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的详细介绍。如风暴洋、梦想湖、虹湾、亚里士多德环形山、侏罗山脉、直壁等。涵盖了13处月海、76处环形山及其它地形地貌。此外,书中还详细讲解了中国的探月工程和美国的阿波罗计划。
本书作者周昆,2013年创建了青岛艾山天文台,并成为台长。在此之前,他一直担任《中国国家天文》特约记者,采访并拍摄有关天文、航天类新闻。作者全程参与了中国所有的载人航天工程及嫦娥工程的采访,所拍摄的“天宫二号发射全轨迹”图片曾被评选为当年全国最佳图片;是国内少数能进入航天发射场的记者。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本书首先是一本权威的月球观测指南。想观测月球,除肉眼外,最佳观测的仪器就是天文望远镜了。可能很多像我一样的小白认为,天文望远镜就是望远镜的放大版,但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很深。
首先,天文望远镜分成了三种: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折反望远镜。这三种望远镜的光路系统不同,优缺点不同,因此选择一款最合适的望远镜尤为重要。本书讲解了每种望远镜的来历,并指出了优缺点,相信看过后小白也能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望远镜。
APO折射望远镜是大众的标配,价格2000多元就能买一台小口径APO望远镜。但折射望远镜物镜的巨大质量是限制其发展的第一要素,即便折射望远镜的成像非常犀利,世界上大口径的望远镜也都不采用折射式。
反射望远镜有一个让初学者难以上手的缺点,那就是对于“光轴”的调节。因为反射望远镜其实是要让通过3个镜片的两组光路完全重合才能获得清晰图像的望远镜,而3组镜片在搬动或者拆装时容易改变位置,所以每次使用前都需要重新校对。校对光轴是一个既需要经验又需要时间的事情,差一丝一毫都会对成像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因为光轴的问题对反射望远镜望而却步,因此也就与大口径的望远镜失之交臂了。
折反射望远镜光学性能优异,所以很快便成为世界各大天文台和天文爱好者的又一选择。由于它的聚光力强,而且焦比小,所以成为目前巡天观测的主力望远镜。
如果没有天文望远镜,那么使用家里常用的双筒望远镜也是可以观测月球的。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双目观测,比起天文望远镜的单目,用两只眼睛观测月球会有令人舒适的体感和更为立体的视觉冲击力。无论多大的双筒望远镜,都能够获得比肉眼更加清晰的图像。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目镜、跟踪装置、天气、环境和日期的选择等。
2.丰富的地形地貌
月球上具有丰富的地形地貌。有月海、月湖、月湾、环形山、月谷、直壁等。以下截取书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形地貌。
月海
所谓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或被熔岩填平的巨大凹地。人们用肉眼遥望月球时会看到有一些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作月海。其中占最大面积的月海就是风暴洋。
月湖
月湖也是月海的一种,只不过面积比较小。但是,有的月湖比月海还要大,比如,梦想湖就比汽海还要大。月球上的月湖有5处,分别是梦想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
月湾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被称为“湾”,都分布在月球正面,有5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
环形山
月面上除了暗色的月海之外,最引人注目和向往的就是遍布的环形山。环形山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碗”,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的月坑。月球表面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的环壁就是环形山,但是一般我们把月坑和周围的环壁统称为环形山。作者将月球分成19个观测区域,分别介绍每一个环形山。
月谷
月球表面的一种地形构造。月面上不少地区曾发现一些黑色大裂缝,弯弯曲曲延伸数百千米,宽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好像浩浩荡荡奔赴海洋的河流,形状与地球上的东非大裂谷相似,称之为月谷。
月溪
用于形容月面上一种暗色细长的裂隙,类似于地球上的溪流,通常用于描述月球表面上任何狭长、类似河床的凹槽。这些月溪通常有数千米宽,数百千米长。根据月溪的性质可以分成3种:蜿蜒月溪、弓形月溪、直月溪,月溪对于地球人研究月球的发展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山脉:月球上绵延的群山。
海角
月海或月湾的凸出部分。
直壁
直壁是月球上最壮观、最长的断层,是月球上一个著名的地标。直壁总长120千米,高300~400米,当阳光斜射这个区域时,我们便能通过其影子的衬托看清它的面貌。直壁几乎是一个直上直下的峭壁,坡度仅为15°。
3.美国的阿波罗计划
我们几乎都听过一句话:“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话是第一个踏上月球土地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的。到目前为止,美国是最先实现宇航员登陆月球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这一非凡成就的宏伟目标被称之为“阿波罗计划”。
可能很多人对阿波罗计划的认知比较肤浅,认为阿波罗计划就是让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的那一次任务,但其实,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在1961至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从阿波罗1号开始,到最后一次任务的阿波罗17号,共有6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这六次分别是阿波罗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和17号。其中阿波罗11号是阿姆斯特朗登陆的那一次。
关于阿波罗11号还有一个小插曲。在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两个人打算从月球离开时,启动发动机的按键不知什么时候发生了断裂,致使按钮无法前后打开,也就是说无法启动发动机。发动机无法启动,他们两个将永远留在月球。当时奥尔德林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这时奥尔德林衣兜中的一支圆珠笔成了他们的救星。他把圆珠笔的一头插进启动开关,再将圆珠笔往前一推,发动机居然启动成功,他们成功返回了地球。
从阿波罗17号离开月球后,到现在将近50年,还未有人类再次登陆过月球。近期我国嫦娥5号将月球上的土壤带回地球并将其展示在国家博物馆的新闻上了热搜。我们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还实现了五个“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满怀着骄傲与自豪,中国科技的进步,代表中国强大了,我们不再是那个被压迫的民族了。
《月球观测指南》出版之际(20年4月),嫦娥五号还未升空(20年11月)。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回顾了嫦娥1~4号的任务以及对嫦娥5号的展望,为读者认识我国的探月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照片资料非常丰富,在书的最后,还为我们提供了3D月面图,可以通过红蓝眼镜,在书中领略立体月球带给我们的震撼冲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广寒宫是存在的。在201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已经批准将“嫦娥3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3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和“太微”。书中还一一列举了月球上的中国元素,如祖冲之、李白、张衡等环形山或区域的详细位置。这些通过本书都可以详细地了解。
上个月27号,月壤样品开始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在北京的朋友有福了。没有条件去的朋友也没关系,可以翻开这本书,领略月球的魅力与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