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在主题教育中学习运用好“浦江经验,文章指出 ,广大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以正确的思维方向,真实的调研方式,创新的发展思路,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推动解决一批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发展所需、改革所急的问题。
以“问题导向”指引“思维方向”,在把脉问诊中查病情。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查摆问题是问题整改的基础,把准方向是问题整改关键,只有找准问题,明确方向,才能“点上发力”,掌握“病情”,真正解决基层难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探下身子,迈开步子,真真正正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直击“痛点”“堵点”“难点”,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将问题发现在一线,化解在萌芽。
以“问题导向”指引“调研方向”,在把脉问诊中纠病因。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做好人民认可的调研报告,首先要明白调研的方向、目的,注重调研的方式方法,将事关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问题导向”指引“调查方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指向标,面对基层存在的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麻痹大意,也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要从实际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把准调研方向,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解开一把锁。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
以“问题导向”指引“发展方向”,在把脉问诊中除病根。问题导向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发展就无从谈起。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突破固有思维,着力把准事物发展的本质,努力破解思想观念的束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现实、最紧迫、最急需的问题,从问题上把脉问诊,看到事物发展必须从问题去分析、在问题中解剖,将问题彻底化解。按照这一方法路径,解决基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疑难杂症,推动办成一些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民生大事,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