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周日下午安排了两个课程,娃童鞋面无表情地叽咕道:“我这是要带多少书来回跑啊。”
我无奈地看她一眼,“那怎么办,平时作业多,更累啊,否则能有什么办法解决呢?你说来我听听。”
她慢吞吞地回答:“没什么办法,我只是抱怨一句而已。”
“抱怨又不能解决问题。”
“我知道抱怨不能解决问题,但我还是想抱怨一下啊。”
“好吧,我深切的表示同情。”我冲她一弯腰,她回弯一下,“谢谢!”
默默地在心里念叨:我生的我养的我得忍住!心里百转千回,转到嘴边的,终于是平静的一段话,“我们上瑜伽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老师让大家练习的时候,每完成一个动作,她就叹气,叨咕着要死了要死了的话,说了好几次,在休息的间隙,老师忍不住就批她,大家都累但都没吭声,为什么就她不停说要死了呢?她也无辜,觉得自己真的快要累死了啊…”
娃一摆手,“停!你下面想说什么我已经知道了,不就是要坚持一下,凡事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多大一碗鸡汤!”
我也摇摇头,“错!才不是这个想法,老师提到了语言的力量,这个力量要加引号,什么意思呢?说白了,语言会给人以暗示的,积极的语言可以给人积极暗示,而消极的语言也会给人消极的暗示。这在心理学上也有的呀。”
“那和人家说要死了有什么关联啊,其实人家说要死了的意思是好累啊,真想休息啊,这或许就是人家的口头禅,要死了就代表太累了,并不是真的要死了。”
“就是这样的口头禅,暗示着自己不行,做不到,即使可以做到,但却不断暗示自己太累了,可以休息,自己做不到了。她不仅暗示了自己,也让周围的人也感受到了这种消极的暗示,容易放弃不是么?”
“这个逻辑不成立,口头禅并不代表是一种消极暗示,就像抱怨也不是消极暗示一样,这只是一种情绪,语言就是语言,没有你说的那种什么力量,如果有,那也是人的一种幻想和关联,把情绪或不相干的东西关联上去了,你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
我一呆,咦?有那么点道理嘛。不行,再战!“怎么没有影响,我见过最大的影响就是你爷爷和奶奶了,你奶奶总说爷爷不会做事情,太笨了,说多了,你爷爷好像真的变笨了,不会做事了呢。”
“你确定他是不会做了吗?还是说他会做,但在奶奶的强势干涉之下没机会做了?就拿盛饭来说吧,我亲眼看到爷爷拿着饭碗和饭勺准备盛饭,但奶奶像疯了一样冲过去,夺过他手里的饭碗和饭勺,勒令他坐饭桌那儿,她来盛,爷爷难道连饭都不会盛吗?不是的,他一定是不想为这点事情惹得鸡飞狗跳,不如老老实实交出饭碗,他自己坐那儿就好。所以不是奶奶把爷爷骂笨了,而是根本不愿意给他机会让他变聪明。”
这回我真的目瞪口呆了,没想到啊,平时默不作声的姑娘,却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和思考,眼见着要败下阵来,不得不挣扎一下,“还不是因为你爷爷有一次忘了灭炉子上的火,把锅烧通了,锅铲子也烧化,瘫软在锅里啦。”娃哈哈大乐趴桌上了,“还有不关门就跑去上班了,你奶奶买菜回来发现门四敞大开着,老头子却不见了踪影。还有一次晚上进厨房倒水,也不开灯,结果碰翻了一摞碗盆,碎了一地。你奶奶能不骂他笨嘛,骂着骂着,真变笨了吧?”
娃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边擦着眼角边反驳,“那是他记性和习惯不好,和骂不骂他笨也没关系啦,你不骂他,他也会犯这样的错,所以还是和语言和暗示没有关联的啦。”
好吧,我投降,我举的例子虽然好笑,但真的都不恰当。心理学中确实有个概念叫心理暗示,当然语言是其中的一种,还有行为,意识,环境等等的元素,特别有名的一个心理暗示实验来自耶鲁大学,一批学生分成两波,一波做囚犯,一波做狱警,将一个实验室改造成监狱的环境,完全模仿监狱的日常,囚犯不能有名字,只有数字编码,狱警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辱骂,可以私刑。这个实验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导师发现两波学生的心理都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囚犯学生变得谄媚,相互勾结和打压,一些脆弱的学生出现了精神恍惚的病症,狱警学生变得越来越跋扈,不可一世,释放出人性最恶的一面。实验叫停后大家都陷入了长时间的思索,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不同的角色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在各种心理暗示之下,人性为何会发生改变?
不良的心理暗示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还是存在并有所区分的。就像我们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表扬孩子,自己做点什么事发微信大家点赞,遇到困难给大家打气,“加油,会过去的!”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人带去快乐与勇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也确实会有不良情绪产生。说语言有力量,不如说语言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比较简单,也最直接,特别针对孩子,语言暗示尤其要慎重,恰当的鼓励肯定要比刻薄的挑剔来得好。
嗯,这不是一碗鸡汤,好在这些概念来源于科学,也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所以,孩砸,课还是要上的,抱怨也不用禁止的,只是多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了,“嘿,加油,祝我顺利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