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不懂复盘,经验就会白白流失》。文章很长,我看到题目,就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把最近组织读书会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了。
读书会几个小伙伴从2018年走到一起到现在,事务来回分工,我的主体责任没有离开每周三读书会的组织上,总的来说,对于这个板块我是非常有感情的。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很大程度上我不算是一个好的商业合作伙伴,更多时候在这里是凭借一腔对读书的热爱在做一场又一场读书分享沙龙,总希望还是有人因为我们的读书会而感受到读书的力量。
读书沙龙参加的人时多时少,有时候因为主题,有时候也因为领读人,对于我而言,其实不论人多人少,都是一次交流读书成长的体会和经历。希望每次大家都能有更好的体验感,也希望每次领读人能够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感受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其实一直以来做线下活动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困扰,就是书友不能按时参加读书会,有时候是报名了没有来,有时候是没有报名又过来了,还要的时候是不能准时参加,会在读书会开始后陆陆续续落座。
这个问题的结果就是不能确定来的书友,而且如果书友迟到,虽然在后面落座,还是多多少少会影响活动当下的程序,尤其不坐在桌子边,看似在旁听,其实参与度就会少很多。
我们经常说越参与越收获,还是希望来的书友都能被照顾到,所以,更多鼓励大家尽量坐在桌子前,也尽量参与到活动中的讨论环节。
以前还是一直以书友的自主意愿为主,想要呆在一边就呆在一边了,直到有一次领读人“强势”地请所有人都参与到小组中,那怕一组人数已经快要超过10人,也不让他们零散地坐在一边。我非常惊讶地发现,整个过程中,大家更加专注了,不管是因为领读内容的原因,还是在小组中不好意思的原因,这一场大家的反馈也意外地好。
根据这一场的经验,后面几场我就定下旁边的沙发只能放物品和工作人员休息,尽量不让书友散落在小组之外。一开始还是有书友不适应,但是坚持了几场后,我能感觉到大家开始自觉地向前一步了。
既然来到了这个场,花了2个小时,我们更多的宗旨还是能不负此行,在这里有所收获,不论是通过领读人的讲解,还是通过邻桌的书友。所以,一定是鼓励大家all in。
其实读书会虽然办了245场,已经谈不上探索,而是尝试去创新方式,用更加有趣、轻松、易接收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读书的魅力。所以,最近有一些新的尝试。
比如上周走到外场去,和酒店合作,大家对新场地还是有新鲜感,但是也有书友觉得不太方便。
比如明天做的以书交友,以为大家会觉得书籍漂流是有趣的方式,但是也收到反馈,想来又没有报名的原因是自己喜爱的书,不舍得拿出来漂流。
每次新尝试,总是会有新的收获,我也很想了解,带来书愿意漂流的书友,又是如何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