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流人物——孟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一提起文人书生,就是一副文弱、寒酸的窝囊样子,让人瞧不起。如今在现代影视剧里面,有文化的人物也往往戴着眼镜,满口正义理论,给人的感觉反而很不好。两千年以前,我们在文人的老祖宗孟子身上却寻不出半点窝囊的影子。他若知道后世文人把自身形象槽蹋成那种样子,肯定会怒发冲冠,大骂这些子孙不肖的。孟子实在是为后辈文人树立了刚直英武的楷模。男人的形象不只让剑客游侠武装专美,文人亦男人也。
孟子的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受孔子的影响很大。孔子不仅是文人,而且还是一位武林高手,尤其是一位箭无虚发的射箭高手。据说,孔子文武双全,身材魁梧,身高九尺六寸。孔子办学的时候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你看礼和御也在其中,这可是冷兵器时代的单兵训练科目啊。既然孔子能够教学,那么他的武艺必然也是不错的。作为孔子门人的孟子,也应该是一个学习六艺并且成绩不错的学生。
其实春秋时代是一个尚武的时代,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打来打去,每个国家对军事要求都是很高的。带兵打仗的将军们,这些人多半是贵族出身,所以贵族子弟从小不仅要学文,也要学武。连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是一位剑术高手。很多贵族走到哪里都是随身带一把剑,这可不是为了装逼,那得有真功夫才行。
孟子是个有骨气的人,是文人中的伟丈夫。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还说“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中记载,一次,孟子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正好派人对孟子说:“寡人本应去拜访你,但不巧感冒了,怕风吹,如果你能来朝,,我可以接见你。”孟子一听这话,反而不想去了,于是回答说:“刚好我也病了,不能上朝见王."第二天,孟子却到东郭大夫家吊丧。公孙丑说:“你昨天托辞有病,今天却去吊丧,这样不太好吧?”孟子理直气壮地说:“昨天病了,可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孟子以臣子的身份公然与君王较劲,没有一身的正气、骨气、胆气是不行的。孟子曾引一-位勇士的话说道:“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都是男人,谁怕谁呀!又有一次,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一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便大模大样端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趴在几上装睡。那人很不高兴,孟子就坦率地教训他:对一个年长的老头子应该懂得礼数!在孟子看来,一些峨冠博带的君王,只不过是贪财、好色的草包蠢货,或者是率兽食人的独夫民贼,哪里值得老百姓仰望尊敬?孔子制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礼数,作为儒家继承人的孟子并未昏愚地全盘接受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他遗世独立傲岸宏达,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把一些平庸的君王放在眼里。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门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也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孟子胸怀天下,极其自信,认为如果要治理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英雄气概,溢于言表。孟子看来,君主即国家最高层次的统治者,说是最高统治者,管理领导人民的,其实他的职权还是来源于人民百姓的赋予,来源于政权体系的支持。君主应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自己的地位放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刻为民劳心劳力,四海之内人民百姓才会更拥护更爱戴他!
孟子思想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封建统治者应有的重视,原因之一是专制帝王无法忍受他”民贵君轻”的观念。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文人尚武,自信,有担当,一身傲骨,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是我们以自由心灵重新认识孟子思想的时候了。